當市場陷入瘋狂,結果造成大規模財富毀滅 避免買套牢股你應該注意「錯失恐懼」
最能體現空中樓閣的例子,莫過於2000年代初期美國的網路泡沫(雖然類似例子多不勝數),這可能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泡沫。大家可能都知道許多公司只因在公司名稱加入了「.com」或「Internet」,就讓股價有了顯著的成長, 當時市場充斥著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大家都怕錯過了這班「新經濟」的致富列車。
其實以後見之明來看,網路在2000年至今發展與影響力的確無所匹敵,但自1998年末到2000年間,納斯達克指數從不到2000點上升至5000點,成份股本益比超過一百倍,當時網路就代表新的科技和商機(這也沒錯),但當時市場似乎忽略了,股價不是只看未來前景,也應該同時考慮現價的位階,任何對此抱持懷疑的人會被貼上食古不化的標籤,就如同在19世紀因為失業而怪罪蒸汽機的人一樣。
當時放眼市場的股票分析師,幾乎是壓倒性看好科技股的股價發展,為此他們發明許多衡量新經濟的指標,,因為舊經濟衡量法已過時了(例如本益比法)。當時提出的方式現在看來,讓人懷疑是先射箭再畫靶,例如參與的購物者數(但不考慮客單價)、電信公司的電纜長度(而不在意真正用來傳輪電訊的比率)。在當時著明的凱鵬華盈的創投專家約翰杜爾就曾說,網路相關股票是「有史以來世上最大的合法財富創造行為」,雖然過了兩年他改口了「有史以來世上最大的合法財富毀滅行為」,2002年納斯達克指數下跌至約1200點,許多公司下跌超過90%,其中也包含了亞馬遜、雅虎等。
一個超級泡沫的成形必然是由多方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證券交易商在過程中也功不可沒,當時證券商透過手續費的減免與大量廣告投放,使得打敗市場看起來很容易,其中一則廣告講述了員工慫恿保守的老闆購買第一張股票:
老闆:我對此毫無概念
員工:那我們來研究
員工點了一下鍵盤,老闆自認聰明多了,買下他生平第一張股票。
當時股票週轉率創歷史新高,持股期間計算標準從月改成小時,當沖率也居高不下,許多人辭去工作全職交易,對他們來說長期投資就是接近中午。
很難想像許多平常會去精打細算幾百塊的價差的人,會把幾十萬賭在群組聽來的小道消息上,但在股市熱度達到頂點時似乎是家常便飯。過高的股價遲早會臣服於地心引力,要在股票持續獲利就要能抵抗「鬱金香狂熱」,克服錯失恐懼避開讓你資產嚴重虧損的情況,如同巴菲特說的:
「投資的第一法則,就是不要賠錢,
第二法則就是不要忘記第一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