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你想得更不理性ー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是指人在需要估計時,會將一開始的資訊當成參考標準,不管合不合理。知名的實驗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普雷列克(Drazen Prelec)對該校學生所做,將隨機物品發給學生估價,估價前將社會安全碼(等同身份證字號)後兩碼寫在旁邊,結果發現寫在旁邊的兩位數字與學生的估價有明顯相關,數字越大的人估價越高。
不會有人覺得自己的社會安全碼與教授發下來的物品有什麼關係,但事實上就是會被影響,就連聰明絕頂的MIT學生也一樣。在另一個實驗裡,實驗者要求受試者在5秒內回答1×2×3×4×5×6×7×8,對照組則要求回答8×7×6×5×4×3×2×1,由於時間太短,受試者只能用猜測的,結果是從8開始的組別,其猜測數字比另一組大了超過四倍。
錨定效應可說應用最廣泛的心理效應。最常見的是店家會先給商品高定價,再畫上雙刪除線後在旁標上特價,讓你很容易把兩個價格拿來比較。餐廳業者也會使用另一種方式,在菜單第一項上放上一個明顯較貴的餐點,如果服務生有介紹餐點,一定會優先介紹,但不會花太多時間,而是很快跳到後面「划算」的餐點。
關於錨定效應的成因,在《快思慢想》中定義為「系統一」的思考,在遠古時期系統一是為了迅速做出決定以躲避危險,例如野獸或是自然災害等,必須馬上反應的決策,不只跟數字有關,就像人聽到突如其來的巨響會下意識準備逃跑,也是因為被巨響=危險定錨的結果。我認為對一般實驗或是餐廳點的情境來說,說到生死有點難以想像。我認為或許是因為人們不喜歡沒有答案的感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如同在海中找尋浮木,無暇判斷這根木頭能不能浮吧。
在股市中最常見的是把買進價當做錨點,下跌時因而認為股價是被「低估」了,沒想過也許是自己一開始就高估了,或是時空背景已經不同了。另一種情況是,投資人常會記得前一波的高點或低點,每當到點就會認為「差不多了」,這也是套牢的股票常常在解套後很快就賣掉的原因,因為被一開始的虧損定錨了。
要避免錨定效應,也就是被不相關的數字所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創造一個「相關」的數字,讓這個有用的數字先建立錨點,每次你要買入一支股票,應該要先建立自己的判斷,之後再去參考別人的想法,如果反過來可能就會先被別人定錨,也就難以再產生合理的估計。而且除非你每次都聽同一個人的,不然資訊來源過多,每次的偏差可能都在不同地方,會讓你無所適從,也沒辦法從過程中汲取經驗。
除了避免自己被錨定,跟別人討論投資標的時,如果是你研究過的標的,也要避免先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以免成為對方的錨點,讓討論失去差異性。在具差異性的討論中,能讓你從多方角度深入了解,才能比他人更有機會擺脫錨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