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沒有吃到飽的午餐?指數化投資有胃納量的問題嗎?

 上一篇談到了胃納量的問題,那有沒有胃納量無限或極大的投資方式呢,我認為動能投資跟指數化投資就算是這種類型。所以《主力的思維》作者在書裡也有提到,他希望儘量推廣他的交易方式,因為對他也有好處。推廣指數化投資的書籍更是不在少數,作者可能可以得到版稅、知名度等利益,而對像巴菲特這樣的大師來說,可能是幫助大眾的成就感,不管是哪種,至少對自己是沒有壞處的。


動能交易的基本策略是只要股價還在漲,就不會賣出,如果佔的比例夠高,能消化掉其他賣壓的話,股價自然就To the moon了,頗有量化交易造成的多殺多或者軋空的方式。只是如果大家都是動能交易派,那股價要漲到哪裡才會停止呢,理論上來說是不會停止,但實際上大家都還是會居高思危,等到趨勢下彎時下跌的速度也是像火箭墜地一樣快又震撼。

而指數化投資又是如何呢,有些反對者批評,當指數化投資佔的比例過大時,會使波動加大,原因類似上一段的動能交易,因為上漲時指數基基金會形成買盤,下跌時會形成賣盤,使上下的距離增大。這論點是基於指數化的被動買進/賣出會增加市場的無效性,而基金被動買入或賣出不涉及判斷,自然也就無法消除有效性。

我認為這論點是多慮了,指數化投資的胃納量絕對足夠支撐整個市場的運作。如果以極端的例子來說,假設絕大多數投資人都是買進並持有指數化基金,讓它自行去市場上買進標的來說,的確有可能發生市場無效性激增的情況。但還記得法瑪的食人魚嗎?食人魚的肉就是市場的無效性,如果市場有這麼多肉,豈有不吃的道理。市場上的資金都是追逐獲利最豐的機會,如果大多數人都使用指數化投資,那就是主動交易派的機會了,因為市場上可競逐的超額報酬增加了,而競爭者變少了,最後會造成市場資金湧入主動投資,最終會達成主動投資與指數化投資的最適平衡,還是市場的有效性使然。

另一個多慮的點是,指數化投資的規模佔主動交易的比例還差得遠,台股目前總市值約60兆台幣,而每天成交金額就有3000億,然而0050加上006208規模還不足2000億,也就是主動投資每天的成交金額就超過指數化投資的市值,在台股是這樣,美股也是一樣,指數化投資的比重約5%,其他95%還是主動投資的天下。因此在比例如此懸殊的現今,擔心指數化投資的胃納量是過於杞人憂天了。

最後,指數化投資是賺取市場的平均報酬,因此在執行指數化投資的時候你並不需要擔心低於市場的平均,需要要擔心的是沒有執行指數化投資的人,因為他要不是高於,就是低於市場平均報酬。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