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不是都是炒作啊?

 明明這支股票營收獲利都很好,為什麼不會漲。明明這支還在虧錢,怎麼噴到天上去。初入股市的人一定常有這種想法,許多人或許虧了幾次錢,便開始覺得股市的本質就是炒作、主力專門割韭菜,最後就是淡出股票。


大部分人不是不認真,在進股市前也有了解了eps、殖利率、本益比、營收等等,但問題就在於,只了解了皮毛比不了解還要危險。我們知道短期猴子射飛鏢都能有50%的勝率,然而當你買入的是營收過高點開始下滑,或是缺貨題材正要開始緩解股票,要獲勝真的只能等正向的黑天鵝事件了。

坊間許多一文看懂股市運作、一文看懂怎麼挑選定存股、一文……。正是讓人陷入一知半解危險的元兇,「股市」是沒辦法一文看懂的,當你只用一文的篇幅解釋影響股市的無數因素時,就像在飛機上看著城市運作,就以為自己能當市長了,更別說中間可能還隔著一團雲霧。

前面的盲點大多都可以歸類到同一個原因,股市是不能看著後照鏡操作的。你看見了已開出的營收獲利創新高,別人看見的是各家廠商為了最大化獲利,不斷開產線將導致半年後將產能過剩。你看到公司老闆說缺料看到明年底,別人看到的是下游廠商無法轉嫁成本將減產,導致拉貨動能下滑。這些都是基本面的原因,而股市遠不只有基本面投資者。

如果你要進行的是主動選股,記得股市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也因此常有人說估價是門藝術。當你看到一幅畫時,並不會去看他的運筆、調色、對比什麼的,而是看整幅畫給你的感覺,頂多細一點看到構圖也就夠你認定這是不是好畫了。然而好畫是指掛在家裡可能使用心情愉悅,離要獲利還差得遠了,梵谷、莫內都是死後才出名的,就算你買到他們的畫,要獲利還有得等。

以獲利為前提的話,股市就不能只因看了舒服就買了,然而就算你是股市界的藝術鑑賞家,也不保證你買得到梵谷的畫,就算你買到梵谷的畫,也不代表你可以從中獲利。先不說等待時間,梵谷、莫內至少還是出了名(死後),多的是畫技不輸兩人,卻直到現在都沒人認識的畫家。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推崇指數化投資的原因了,而我同時還保留著小部分的主動選股,我認為主動選股能敦促我繼續學習股票的相關知識,如果我真能從主動選股中獲利,是對自己的一大鼓勵,讓我更有動力精進。就算失敗了,也能讓我摒除雜念,從此不再對指數化投資有二心,因為我的退休財務規畫是在指數化投資上,所以也不致於被打亂。很矛盾的是,指數化投資很容易,但要執行起來誘惑很多,因此要靠對股票市場的了解,或是自身的經驗來貫徹執行,將是所有指數化投資人畢生的功課。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