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可能會救你一命,閱讀幫助你投資、生活
我的小兒子一歲多時,有次去餐廳吃飯時噎到,還好我曾經看過幼兒哈姆立克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其實我不是第一時間會施行,而是花了20秒鐘Google以後才會的,但如果我從來不知道哈姆立克法我是無法搜尋的,甚至如果不知道哈姆立克有「幼兒」版,使用成人版可能更危險。
前幾天的新聞讓我想起這段往事,新聞中也提到「當時圍繞在桌邊的顧客,有護理師,有CPR心肺復甦訓練師,但嬰兒太小,也無法使用哈姆立克急救法。」,或許這段話真實性如何還有待查證,但嬰兒當時「加百列已經沒有知覺,眼睛往後翻全身都發紫」卻是事實,因此今天想來聊聊生活中瞭解各種工具的重要性與方法。
人非萬能,不可能每項技能都嫻熟,就算做得到也不是符合效益的事。但知識的了解是多多益善,至少可以有個概念性的了解,之後需要時至少可以經由其他工具(例如Google)幫助你利用。以股票市場來說,你可以永遠不做期貨、選擇權或其他衍生金融品,但還是得有個初步認識,甚至可以讓你更了解股票市場的運作。
回到生活上,學習各種知識的概念可得花不少時間,最有效率的方式莫過於看書。要知道書籍都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所著,就算他目的是寫給入門者看,或是談論別的領域的事,看完一本書等於跟作者有過一次數小時的談話,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機會可不多。
我特別喜歡看心理類的書,一開始主要是因為這類書籍有眾多的生活例子,而且大部分在初見時都能給你當頭棒喝,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細細思索後竟是如此不合邏輯,其比例更是會讓你驚訝不已。
後來發現這些生活例子,經過閱讀理解後,概念又能應用回我的生活中。舉例來說,心理學有個著名實驗,設定了兩種不同情境:
情境一:你到了電影院門口,發現錢包不見了300元,這時你會購買300元的電影票嗎?
情境二:你到了電影院門口,發現前幾天買的電影票不見了,你會再買一張嗎?
大多數人在情境一時會繼續購買電影票,情境二時則不會購買,我也不例外。但仔細想想,300元就是300元,不管他本來是電影票或是現金,因此心理學家發現了人在心理會給花費歸在不同的「心理帳戶」,情境一時「錢包」帳戶的錢少了,但「電影」帳戶裡的錢沒動過,而花300元看電影是合理的花費(因此一開始才會想去看電影);情境二時「電影」帳戶的錢不見了,再買一張電影票等於是花了600元看電影,那就太不划算了。
我在生活中發現確有此事,在投資上套牢股不想認輸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每支股票有各自的心理帳戶,在投資上應該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另一種應用如我之前《死存錢可能讓你的投資失敗》一文提到的,將退休的必要投資在心理上促使它成立心理帳戶,之後的儲蓄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生活中太多情境,每次情境應用的工具都不同,因此多了解各種知識是必要的,而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廣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