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心理抄捷徑ー數據不會騙你,但你會被敘事騙了
你或許看過搭飛機死亡率的數據,它遠小於車禍死亡率,約等於被雷擊中兩次的機率,也看過疫苗不良反應的機率,在這樣注射低風險,又是完全免費的情況下,許多人會花錢保防疫險,但也有許多人抗拒打疫苗。而這不僅表現在外在行為,當你要搭飛機時,心理感受到的緊張感通常都高於搭車出門,這一切感受似乎沒有因為數據而改變。就像恐怖攻擊造成的死亡人數遠低於其他災害死亡的人,但許多國家每年卻編列了不成比例的高預算在防止這類事件。
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對於難以分析的事情通常會放棄抵抗,直接採用更簡單的分析法,等同等思想上抄捷徑。不涉及數據的簡單分析如下:因為搭飛機一失事必死無疑,而發生車禍活下來的機率還很高;本來還很健康,打了疫苗等於冒了不必要的風險。恐怖攻擊就又不同了,搭飛機、搭車、打疫苗至少都還能意識到自己在冒著風險,恐怖攻擊就像你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恐怖攻擊了。因此結論是:像這些事情是必須避免的,至於飛機跟汽車的死亡率、沒打疫苗的染疫風險或是防範恐怖份子的CP值,那太複雜了我不會算。
除此之外,人們自古在數據與敘事間,通常都會選擇後者,難怪自古以來能容忍這麼多的世界末日(還沒成真過)、燒女巫的殘忍行為、一次次的金融大泡沫。這現象也能解釋為什麼有些新科技股價會看似無止盡的上漲,因為公司都還沒營利,要算出五年後的市佔、盈利的數字,變數實在太多,最後回歸到一個簡單的敘事:「○○科技在未來絕對會改變世界,而××股票是其中的領頭羊,因此不管花多少錢都值得。」
出現了這種心理前提後,後面就是「確認偏誤」的工作了,當人們相信某個信念後,會自動尋找可以佐證的事物,如同我先前文章提到的2-4-6試驗。當你對搭飛機充滿疑慮時,只要看到飛機失事的消息,永遠只會想到「飛機是危險的」而不會比較其他交通工具的背景值。如果你看好一支股票,你會到處尋找利多消息,甚至能在大多數人都看空的情況下看出消息的利多面。因此一支熱門股的任何消息出現,底下的投資者總是分成壁壘分明的多空二派,我相信他們都是認真擁護自己的想法,只不過前提已經決定了看消息的方向。
如果看到了與信念相悖的信息,利如飛機失事率的真實數據,或是股票的風險分析時,很多人會直接選擇眼不見為淨。類似海德(Fritz Heider)提出的「均衡理論」,不符合信念的消息打破了均衡狀態,要回歸均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認為提出消息的人是笨蛋/假新聞/反串,就可以合理化自己不去看這類消息的作為。
為了抵抗確認偏誤及敘事的誤導,看到敘事(例如新聞)時要帶著批判的角度,而且要訓練自己接受正反兩方的意見,以免不斷陷入篩選消息-確認的循環,這只會使得立場越發極端。不管看到任何敘事,第一眼應該要先著重在數據上,讓數據先入為主,降低後續被敘事干擾的程度,因為敘事及情感會欺騙你,但數據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