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專區有用嗎?政府對經濟強行干預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各國的物價指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了,小市民的感受也從油價轉移到零售業,包括麥當勞、鼎泰豐都已經吹起漲價的號角。政府於是協調了超市賣場設置平價專區,到底像這種由政府主導減緩漲價的手段會不會成功呢,有兩個真實案例可以提供思考。
第一個是最近發生的中國無預警斷(限)電措施,標榜「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停電限電」,根本原因就是在先前「制裁」了澳洲媒炭進口,導致自己煤炭供不應求,而中國官方又限制電力公司調漲電費,後來又限制了發電用的動力煤賣價,但從結果來看這些作為似乎沒有發生效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限制了調漲電價,發一度賠一度,雖然不敢明目張膽不發電,但用鍋爐「歲修」的名義就說得通了,為了公共安全沒話說吧。後來中國官方意識到問題,改限制動力煤的價格,這使得採煤業者採一噸賠一噸,乾脆用各種理由減少產出,最後限電的結果還是無法避免。
另一個例子比較抽象但概念相同。美國在1970年代流行托兒合作社,家長們以某種連結組成互助社,並推行「托兒票券」,當家長們有托兒需求時可以尋求協助,並以托兒票券支付。但根本問題是票券太少,大家都為了以備不時之尋囤積安全的票券量,另一些手上票券較少的父母,因為擔心透支票券,選擇減少外出,這進一步導致了票券供給越來越少,最後限入「通貨緊縮」,實際上協助父母育兒的政策卻反而減少了父母外出的意願。原本身為律師的父母想新增一個規定,即每對父母每個月至少外出2次,藉此增加托兒票券的供給,可惜我們無緣見證它的效果,因為最後是由經濟學提出的另一方案通過實施。
在經濟上政府的強行干預往往不會得到好的效果,如果產出電不能賺錢那就別產電;產煤炭會虧錢那就別挖了;政府要求要設平價專區,那就把本來就要特價的東西擺一擺就算數了。一般來說業者會儘量配合政府政策,但可以基於商業考量消極配合,經濟的問題只能用疏導的方式。看看托兒票券的解決方法吧,最後發行票券的機構增加了票券發行,人們手上的票券增加了,心理安全感有了,便有意願外出,這使得育兒的需求,即其他父母賺到育兒票券的機會增加了,於是手裡的票券儲備又更充足了,形成了經濟景氣的繁榮循環。
我不是什麼貨幣專家,但我認為經濟問題還是要用經濟手段處理,在景氣的擴張期會有通貨膨脹的狀況是正常的,只要不演化為惡性通膨就好,央行也跳出來說明通貨膨脹是短期現象,事實上能處理貨幣問題的也只有中央銀行,但最後卻是經濟部跳出來設立「平價專區」,實在令人覺得象徵意義高於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