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心理學ー沉沒成本
相信大家都有進了電影院,才看了一點就覺得電影不好看的經驗。我以前看過最後悔的影片,也不是說多爛,只是我本身不看恐怖片(主要是不喜歡血腥),以前很常去二輪片看,一張票就是要選兩部片,通常是為了一部喜歡的片子而去的,要挑另一部搭配就有點困難。那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選了一部片名看起來滿吸引我的(片名真的忘記了),結果進去就是砍人、噴血、電鋸什麼都來,我就這樣度過了痛苦的兩小時。
奇怪的是,我當時完全沒有想過要中途離場,或許當時還是學生捨不得電影票錢,或是沒有其他事好做,但就算在電影院外看電影預告也比在裡面受苦好,不過當時就是沒想到。那時我還不認識「沉沒成本」這個詞,不過出來時我肚子有點反胃、食慾不振,還覺得異常疲累,總之我的確非常後悔待在裡面看完電影。
問題來了,這跟了不了解財務名詞無關,人總是會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選項,我早就知道我不喜歡恐怖片,也沒過多久就知道這部片是恐怖片,甚至我也知道看完恐怖片的我絕對稱不上享受,那到底是什麼讓我決定坐在裡面不動呢。
我認為主因是,電影是我自己選的,我只要多花一點時間搜尋一下,在選片之前絕對足以知道這部是恐怖片,但我就是沒這麼做。因此如果我在意識到這是恐怖片時離場,不僅代表我做出一個糟糕的決定,更用行動向在場所有觀眾宣布我剛做了一個蠢決定(因為電影才剛開始)。而當電影播放時間夠久,足以讓人以為我只是臨時有事時,電影又已經播太久了,久到我覺得都坐這麼久了,不差這一點時間。看完整部電影讓我當下覺得自己沒那麼蠢,但事後來看還真是蠢到不行。
在投資上也很常看到這種情形,買入一支股票後迎來了一波下跌,馬上停損代表決定買入的那個自己是個笨蛋,攤平看起來好一點。等到越攤越平時已經投入太多,只好說服自己改成「長期投資」,反正都抱這麼久了,沒差啦。
那是不是說,攤平就是反智的行為,如果看到買入的股價下跌就該立即停損呢?那倒也未必。還記得看電影的例子,如果我事先搜尋一下,事情就不會發展成這麼尷尬的局面了,如果經過研究發現自己喜歡這部電影的題材、評價、導演、演員等,就算一開始覺得劇情悶了點,當然會繼續看下去,或許會從頭悶到尾,但也可能漸入佳境。你發現了嗎,投資也是一樣,如果你做過相當的研究,不論是基本面、技術面或是其他各種流派,那在原本進場理由還沒消滅時,繼續投入成本就是理性的,至於最後的結果,有時還是會出乎意料,但這就是人生啊,C’est la vie。
各位進電影院看過最難看的電影是什麼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