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需要強強聯手,而網路論壇只有垃圾
許多人會說,投資是一個孤獨的旅程,因為雖然可以找朋友、家人討論,但最終能決定、負責的人還是只有自己。
如果你的投資標的都是來自明牌、朋友推薦就另當別論,這樣的投資比較不會孤單,但命運就只能掌握在別人手上。
似乎想在投資路持續進步,必然得忍受相對的孤單,但真的是這樣嗎?
人是喜好群體的動物,我們常常看到社群網路裡,買入同一個標的的人會湊在一起談論,也分享彼此資訊互通有無。
你一定會想,這不是很好嗎,一般上班族一天能花在股市的時間畢竟有限,有人可以幫你整理個股的資訊,還可以在某個規模的社群中看看大家的看法也算是一種資訊槓桿,這麼做合情合理而且看起來也是有利的啊。
我認為這種想法大有問題,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社群中提供的資訊雜訊過多:
新聞為了提升點閱率,加上發稿壓力,我們從媒體上獲得的雜訊已經夠多了。然而在社群中引發大家轉載的,偏偏就是點閱率最好的那些。
注意到了嗎,出發點如果是點閱率,可能犧牲部分的專業性,轉向譁眾取寵。
然而這種文章在社群中會獲得較高的曝光,所以在社群中雜訊會被放大,在裡面要獲得有用、專業的資訊反而會比直接看新聞媒體更難。
二、無從得知成員的專業性:
社群大家都能上,你無從得知現在跟你訴說他今天看盤心得的人過往績效如何,或許有的是靠股票翻了三倍資產,另外有些是剛花了幾個月打工賺了十萬要來翻本的,但在你眼中權重都一樣。
加上對股價的影響力是取決於資金而非人數,能靠自己分析大賺的也不太需要加入社群,所以成員專業性堪憂。
如同前述,在雜訊過多的情況下,根本無從篩選具參考性的意見。
三、多空比例懸殊:
要評估一支股票,最好從多空雙方綜合評量。
但一般散戶投資人畢竟是做多者眾做空者少,所以我們會看到在一些社群裡,看空的意見總是遠少於看多的意見,更甚者在社群發表看空意見更可能遭到霸凌。
這是因為人性的確認偏誤導致,自然會去找許多利多新聞並排斥唱衰,看到底下許多人認同更覺得放心。
殊不知這是倒因為果,因為當環境對看空者不友善時,看空者就不會再進來了,這會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而你從此也只能接受到不成比例的資訊。
你一定會想,那沒相關知識,也沒多餘時間看盤、進修的人怎麼辦?
首先,如果你想進修最好還是先從閱讀開始,再轉向財經KOL經營,有個人品牌的社群媒體,等你累積一些基本觀念後,才能進到像是菜市場的匿名社群,到那時候你才能分辨裡面資訊的含金量。
再來,你可以從身邊的人建立股市討論群組。英國科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在一個猜牛重量的比賽中發現,由各種不同出身的人們,有的是屠夫、有的是肉販,更多的是對猜牛一竅不通的人,他們猜測的平均竟然會很接近正確答案。
這是因為每個人都能從各個面向獲得「資訊」也同時獲得「雜訊」,而「雜訊」在平均的過程中會被消除。
你不用組建出股市大師隊,只要能有個固定班底,參考各方面資訊,你就比別人多一分優勢。
你發現了嗎,與其去聽取不認識的網路社群,尋找跟你有相同標的,卻不知道底細的人的意見,不如在自己生活圈內互相切磋,效果還更卓越。
但最終並不是大家討論完集體買入,而是各自提出標的看法,經過充份討論後,每個人得出的價格區間、未來發展的結論還是不會相同,再各自按照自己的策略交易(並自己負責),只是在這過程中,可以讓你消除大部分的雜訊。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我認為「投資路上可以一起進步,但交易過程必定得要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