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類投資模式》:結合三大模式加上行為經濟學的投資法
市面上的投資理財書,多是圍繞在三大投資模式: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計量分析。自從《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身為心理學家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獎後,行為經濟學逐漸被人們注意。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呢?有別於一般經濟學把參與者設定為理性經濟人,行為經濟學認為,沒有人可以真正理性,經濟活動則是由這些不完全理性的行為構成。
這理論接受度很高,因為完全的理性會使人無法生活,為什麼呢?看看這個故事:
有隻驢子口渴到不行,在他兩邊5公尺處各有一桶水,這是一隻完全理性的驢子,理性到無法在兩個一模一樣的選項中做出選擇,結果牠看著兩桶水活活渴死。
這就是有名的布里丹之驢。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相信真正的理性是不存在的,但最大的問題是該怎麼應用這些不太理性。
你可以說一個人做的決定是因為某種理性考量,也許摻雜了一些(或很多)直覺的成分,但如果是一群人呢?這些人裡有的理性多一點,有的只憑直覺做事,也有的根本還在考慮。
《第四類投資模式》有別於前三大投資模式,提出了與書同名的模式解決這類問題,也就是以行為金融學+技術分析。
每次我看到技術分析的書,最怕的是書裡的理論根據太過薄弱,這不一定代表書裡講的是沒用的,只是如果大谷翔平跟你說,要打全壘打就只要用力揮棒,你照著作保證揮不出全壘打。
這本書有很好的立論基礎,從行為經濟學開始,對人性的各種偏誤有詳盡介紹,最後再提出獨特模式,幫助你抓住市場中的各種因行為經濟學而起的波動。
這本書雖然操作模式上比較偏向技術分析,但我認為不論你的操作是哪個類型,這本書都相當值得一看,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這本書對心理偏誤的介紹非常完整,幾乎所有偏誤都可以在裡面找到,附錄還貼心的附了列表,讓你看完書後,隨時想到某個狀況,還能來翻翻書找找。這也是我看過的書裡,整理得最好的一本。
再來,這是我少數看過,把市場的參與者的參與比例列入模型的,雖然我們可以粗淺的把市場參與者分成幾類,但實際上大家的模式都不會完全符合定義。舉例來說,有些人平常是指數化投資人,但偶爾會手癢去追飆股,這樣他算哪一類型呢?而投入比例的多少也很大程度影響市場的變化,這點在書中提出了「市場矩陣」可以解釋。
最後,本書並沒有否定其他三種投資模式,人的心理可能會有一些偏誤,但並不會使人完全失去理性。行為經濟學也不會完全脫離三大投資模式,就像棒球投手的非慣用手,可以讓你保持平衡不要摔倒。
這本書的操作模式篇幅不多,只有2個章節,主要圍繞在MTP與SEP模型,如同許多技術分析模式,操作上還是帶有一些藝術成分,不過很多眉角本來就是只能意會。
我必須說,這本書確實說服了我,這套分析模式可能有搞頭,如果你的目標是主動選股,請務必看看這本書,看看主動選股需要考慮多少因素。
也因此我仍然支持指數投資,因為即使這套模式能給我更高的報酬,也未必能給我更好的生活。但就算你的目標是指數投資,這本書的心理偏誤也足以讓你避開很多雷區。不管什麼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心法。
就如同書裡引用英國經濟大師的名言:「在不理性的世界中採取理性投資策略,那是再危險不過的!」,願大家都能在不理性的世界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