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開始的理財計畫#5
上一篇我們聊到了股市報酬最高波動也最高,但我們都不是理性經濟人,今天來聊聊難在哪裡。
你能忍受多少虧損呢?40%?50%?因為我們投資的錢都是屬於閒錢,所以不管虧了多少,因為我們知道這只是短期現象的話,應該不是大問題才對吧,或許你會很有自信的說90%我也不怕。
許多人說金融海嘯過後,股市走了十年的大多頭,這段時間說是黃金十年也不為過,以台股來說,從不到4,000點漲到疫情前11,000點左右,接近300%的報酬率其實是非常驚人的。理論上你只要把錢丟進去,過了十年就發財了,沒錯吧。
但現實不是理論。
較符合一般人的情況是,在4,000點時看著股市恐慌下殺,如果你沒失去信心,堅定的價值派早在6,000點附近就投入,現在也沒錢了;另一方面,如果你想等漲勢確立才要進場,只要慢一兩個月,也是接近6,000點。
這中間可能還有些人會被4,000點錨定,想說我再等一下,第二支腳到5,000點我就All in,結果等到8,000點還沒等到;另一些人抱了2個月漲了1,000點,滿意報酬也出場了。
如果你這兩關都過了,抱了一年半後你將獲得超過50%的報酬(如圖A點),這時心情想必相當不錯吧。殊不知又過了6個月,報酬只剩個位數(B點),這時你會作何感想呢?這還沒算入中間加碼投入的呢,如果算上帳面多半會是虧損。
我認為最難的不是帳面虧損多少,而是覺得自己的不作為抹滅數年來的努力,這才是最難熬的。
後見之明會讓你認為,自己早可以在跌勢確立時選擇出脫,當你看著過去的走勢,心中自己開起檢討會,最後做成決議:下次可別再這樣了。
別忘了接下來還有2015年(C點),這一跌又讓你3年做了白工;2018年讓你時光倒流2年(D點);最後2020年直接帶你回到5年前的起點(E點)。別忘了這沒算上中間投入拉高的成本,更沒算上時間成本。
這樣看起來長期投資似乎沒這麼容易,而且這是取黃金十年的數據來看,歷史上的熊市多的是長達數年的。
轉頭看看,如果你在2015年、2018、2020年的低點投入,好像容易多了。其實在2012~2015股市大漲期間,如果你是空手看戲也不會太好過,而且股市多頭時間總是大於空頭。
我認為最難的是,我們常常低估了風險,又高估了自己對風險的容忍度,所以你本來想當「理性經濟人」最後總是會敗給情緒。
為了替自己的情緒買個保險,你可以考慮部分投入債券,因為債市大多數時間與股市走勢相反(但非全部),可以有效拉平波動。
說是買保險,自然是會付出一些成本,成本就是報酬率的減少。
所以為什麼我在前篇會說不建議全股票呢?因為這部分的投資應該是為了退休而準備的,換句話說不允許出差錯。
如果你用全股市的報酬計算,最後敗給了情緒,或是中途改為股債配,那退休規劃不就不夠了嗎。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保守點規劃。
至於債券要配多少呢,這要視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而定,如果要給個簡單的錨點的話,就先用自己的年紀。假設你是30歲,就設定為30%,再依個人的風險取向調整。
美股有AOA、AOR、AOM、AOK等4檔iShare股債平衡型ETF可以幫你達成目標,依序股市比例分別為(80%、60%、40%、30%)。這些都是全球的股、債市配置,等於一檔幫你完成分散及股債配,十分方便。
就像我們都知道不要高估自己開車能力,應該要用保險來分散風險,投資也是一樣,千萬別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及理性程度。投資就像馬拉松,一心只想跑得快,最後只會到不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