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開始的理財計畫#11


經過了前面10篇,或許已經有人不耐煩了:「到底什麼時候要教我怎麼買股票啊」

其實我一直在教啊!如同我先前提到過的,對一個入門新手,我建議的投資方式顯而易見,就是使用廣泛分散的指數型投資,搭配部分的債券。

「怎麼買」從來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麼」。

一旦你不知為何而買,最後就會被身邊朋友、媒體、網路論壇等等言論牽著走。

如果你在別的投資上犯了錯,你只會想更快把虧掉的錢賺回來,到時你會離指數化投資越來越遠,而這會是你投資上最大的錯誤。

如果你看了前面十集,儘管認同我的觀念,但還不知道該買什麼的人,我會建議你再回去看一次。

不是說我姿態很高不想講,稍後我也會提供無腦開局法,但藉由整個思考過程,才能把觀念內化為自己的想法,最後才不會人云亦云。

說說為什麼我會建議指數化投資,投資報酬不是用等差級數累積,不是說你拿了半年的市場平均市報酬,就會是一年平均報酬的一半。更有可能的狀況是,你那半年可能在另外半年的±20百分點浮動。

所以,如果你每年只參與了半年,你的拿到相等整體平均報酬的機率就很低,尤其是你會隨著市場情緒選擇進出的人,如果你總是在市場過熱時進場,市場冷清時空手,基本上你應該會拿到低於平均的報酬。

正因為股市波動很大,加上投資人擇時進出效果總是不好,才會使得平均與中位數的差距這麼大。而這也進一步導致投資上的八二法則:前20%的人掌握了80%的獲利。

我們看到了擇時的難度,再來看看挑股的難度。

美國統計,在1926年至2015間,三大證交所掛牌的,總共25,782支股票,表現最好的其中983支股票,就帶來了100%的財富。

所謂100%的財富是代表多少呢?如果你在1926年投入1萬元,2015年會變成超過1億元,而這是由前面不到4%*的公司創造出來的。(983/25782=3.8%)

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挑到這4%的公司,那你可能只是在玩零和遊戲,沒辦法享受到市場的平均報酬。

生活中4%的機率大約是什麼概念呢,大概略高於猜拳連贏5把吧。

什麼,你說這也不難?沒錯,大家應該都有過連贏五把的經驗。

但問題是,在股市中不時會有看起來更誘人的標的出現,它們會不斷出現、引誘你轉投它們懷抱,而它們不一定是前4%的公司。所以選中了還得抱得住,記住,你不知道每支股票是4%還是96%,這比電視上的「翻倍」或「歸零」還刺激得多吧!

我們看了擇時的困難,也了解挑股的難處,那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甘於平均報酬了吧。如果你還沒有想法,提供前面說好的無腦開局法:如果你未滿30歲,直接買美股AOA、高於則是AOR。這不是對所有人最好的配置,但以這樣開局不會錯。

不管是擇時或是挑股,工作都不會自己完成,都需要你投入時間精力。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都要記得時間是有價的。時間可以用來交換金錢,但金錢是換不回時間的。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