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溝通是基於什麼呢?
文字還是語言,肢體動作或表情也算吧,其實我覺得人跟人的溝通都是建立在理解上。
不管是上面哪一項,都是要讓人理解而存在的工具,並不是目的。
而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磨擦,你一定知道了,就是欠缺理解。
孩子小時候都會有一段自我中心的時期,這時他們永遠只想著自己,父母就會被他們操得筋疲力盡。
這當然不是小孩存心跟你作對(他只是個孩子啊!!!),但有時你會生氣也很正常,因為你理解不了他們的想法,離他們的年紀太遠了。
換位思考當然是可以改善這種狀況,但就如上面所說的,你很難想像跟你差距太大的人,可能是年紀的差距,也可能是生活經驗、成長環境的差距。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我覺得要從「心理學」著手。
你可能會說,什麼!?心理學,我又不是學心理學的。
我也不是學心理學的,但我覺得心理學簡直是古今中外的人類大統計學,我們可以輕易找到各種性格的成因。
當然我知道大家不一定想成為心理學家,所以我要介紹一個很有意思的Podcast《作家的靈魂腳本》這是由心理師周慕姿製作播出的,而且用聽的不管你是通勤或健身期間都十分方便。
我們可以跟著主持人一起拆解每位作家的性格,你會發現有名的作家幾乎都有不快樂的童年,這會導致他們出現不同的性格。
舉例來說芥川龍之介因為小時候被送養的經驗,形成了他不敢讓別人看到不完美的一面;張愛玲受媽媽的影響,變得容易用金錢衡量愛情;王爾德因為母親愛炫耀孩子,養成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習慣。
這些都不是我們一般人會有的成長經驗,所以要不是他們是名人(而且不是我們身邊的人),我們可能很自然的給予怪咖的封號,就像把人貼上笨蛋的封號就不用跟他講道理一樣,你再也不會去揣摩怪咖的心思了。
現在有個好節目,可以帶你看遍古今中外各種「怪咖」,還帶你走進他的心,從此以後你再也無需擔心知人知面不知心。
當然,這也有助於各位父母了解,自己現在的行為可能造成孩子性格的什麼變化。
以前育兒好像分成兩派,百歲派跟親密派,現在可能只剩百歲以上的還是百歲派了(笑)。
雖然沒這麼誇張啦,但親密派、正向教養或阿德勒的教養,都已經不鼓勵冷漠、責罵了,其實也是從心理學出發,那你知道心理學多重要了吧
真心推薦周慕姿的《作家的靈魂腳本》,不管你是新手父母、帶小孩的阿公阿嬤,或是怪咖研究家,都不要錯過這個優質好節目。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