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開始的理財計畫#13
這個系列文已經到第13篇了,既然是從0開始,之後我也不打算再寫關於投資標的的文,我認為從0開始的投資人該做的事,應該是把閒錢投入到指數化甚至股債配的標的,例如VT、VTI、AOA、AOR等之前介紹過的標的,然後開始投資自己。
如前一篇文章所說,要投資閱讀、寫作、技能都可以,但如果你是希望增進投資技能的話,那最好的選擇一定是閱讀。
每本書都是作者的畢生功力,有些更是大師中的大師,只要能學到一招半式就能橫走江湖了,而這要用什麼交換呢?500塊+10個小時,很划算對吧。
投資界裡有很多經典書籍,它們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裡面的觀念到現在還是十分實用。
但招式呢?舉例來說,你現在還在用巴菲特年輕時的菸屁股理論買股票的話,下場可能不會太好。
我們聊過如果知道明天股市會漲,那股市今天就會漲,如果你有個必勝法讓別人知道了,那其他人只要犧牲小小的報酬就能搶到你前面。
菸屁股理論就是取自於有些人會去撿別人抽剩的菸屁股,這樣他們就能抽幾口免費的菸。
以前巴菲特就奉行這個方式,當時大家都在一本小冊子裡挑股票,有人問巴菲特怎麼選股的,他答道:「從A開始」(意思是他每支都看過)。
他藉由大量的閱讀(你看,又是閱讀)及大量的研究,找出那些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例如內在價值100的股票跌到40元他就「買進,然後耐心等候它成長」。
等到現在資訊發達了,你不需要像巴菲特一本小冊子從頭翻到尾,不管你有什麼條件,都有各式的軟體幫你找出符合的股票。你想在低於內在價值40%時買進,但其他人也可以50%、60%,如果你的軟體找出的內在價值是正確無誤,那不管股價低於內在價值多少,都能讓你獲利。最後股價可能不會低於內在價值的95%。
所以如果你還奉行巴菲特以前那招(他早就不用了),那你就只能一直持有現金了。
所以看書時只能取其精神,不能囫圇吞棗,要得其意而忘其形。
你可能會說,我只是個新手耶,怎麼有辦法領會大師們的箇中含意。
的確,一開始在看經典書時,一定會覺得有點枯燥,那是因為你還只是被動的接收到一堆文字的攻擊,如果你啃過一次後,第二次就會好得多。
等到你開始接觸了其他本經典書籍時,你會發現裡面80%的概念是很類似的,這時你就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找出20%的不同,當個公正的裁判讓他們兩個辯論後決定誰對誰錯。觀念就是這樣建立出來的。
我先推薦三本入門好書,相信你在其他地方的推薦也看到過:
《漫步華爾街》:作者是個經濟學家,但文字淺顯易懂,屬於一次就看懂,再看更有感的書。書裡除了教你股市的基礎知識外,也帶你看了從古至今的股市大事件。
《投資金律》:從「理論」、「歷史」、「心理」與「業界」四個面向探討投資的觀念,有沒有發現跟《漫步華爾街》有點類似,其實投資本來就是建立在這四個面向上,那會不會重複看浪費時間呢?這兩本各有擅場,更能善用我上面講的閱讀方式了解作者的真意,好書看個5次都不嫌多。
《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是橡樹資本的老闆寫的,比起上面兩個學者就更偏向業界一點了,但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講的觀念其實還是有大部分雷同的,這部分就是投資的核心觀念,多看幾次總是不虧。
當然閱讀不限於書籍,但在其他的管道(雜誌、部落格、電子報等)需要自身有一定的雜訊過濾能力,而且含金量比不上一本好書。所以即使閱讀一本厚厚的書對你來說很難受,還是要努力去做。大家都想改變世界,卻沒人想改變自己。你只要願意改變自己,就贏過大部分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