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的一場思辨之旅ー《成功的反思》
你有注意過身邊的人怎麼定義「成功」嗎?事業有成→成功、工作令人稱羨→成功、學歷傲人→成功,那有什麼是不成功的呢,大致就是以上情境的相反。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現代社會所講的「成功」,都是用外在因素定義而來,沒人會去探究事業有成到底是運氣好跟上經濟起飛,還是因為真的眼光獨到;也不會在意在傲人學歷的背後,國家、社會乃至於家庭給了多大的幫助,反而把這一切都歸於他個人的努力。
問題是,這樣講公道嗎?舉例來說,在疫情前創業開火鍋店的人,開不到一年就關門大吉了,這樣就代表他不是個成功人士嗎?或者,他只缺了一點運氣。
《成功的反思》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者邁克、桑德爾的又一力作,本書就是用哲學辨證的方式,完全顛覆了我的價值觀,不禁讓我反思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否太過輕率了。
認真來說,現代社會把「成功」簡化成是個人努力的獎賞還是利大於弊的,我指的是跟古代出身貴族的人基本上等同於成功相比。現代社會講究的是「才德至上」,不管你出身階級,只要你有「才德」就有機會力爭上游,而才德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教育或努力得到的。
比起以前君主世襲講的是血統說,現代任何人都有機會當總統,也確實有不少總統是出身平凡的。雖然比起以前來講機會大得多,但也造成了其他的問題,本書就旨在探討,我們如何把這個制度做的更好。
簡而言之,在「才德至上」的社會裡,成功基本上就伴隨著個人的努力,換句話說,你如果不成功,就只能怪自己不夠努力。
但很多東西跟努力是毫不相關的,例如出身在富人家庭的人會更有優勢,例如台大學生有超過3成都是台北人,大安區更佔了6%;又如開頭提到的火鍋店例子,因為遇到疫情,連證明自己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要努力什麼了。
書裡針對天賦、文憑等還有更多詳細的辨證,就是為了帶出書裡主要的議題ー當社會普遍把不「成功」歸咎於他們自身時,整個社會氛圍就很難把他們當一回事。
作者認為,這就是世界各國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出現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原因了。就拿美國的川普跟希拉蕊為例,川普的移民政策被很多人嗤之以鼻,尤其是希拉蕊為首的高知識份子,即使他們認為他們的「觀點」已經是「事實」了,但最後選民還是用選票推翻掉這個事實。
又如氣候變遷的議題,即使有很多「科學」擺在眼前,還是有人不願相信,而「知識份子」同樣也是對這群人不屑一顧。
這兩個例子都帶出了一個同樣的盲點,那些支持在邊境建牆的,或是反對氣候變遷論的,並不是真的看不懂知識份子所謂的「科學」或者「事實」。重要的反而是他們的感受,而他們擔心的其匛是,自己在這種環境浪潮下被拋下。
面對這種跟「才德」無關的不公平,政府的補貼是必要的,而各國也大多都有各自的社會福利措施,就是為了要弭平這些不平,但仍擺脫不了「才德至上」的思維。
書中也點出了這個問題,並提供了從教育、就業、津貼等各方面的建議。其中我特別喜歡的例子是在疫情期間,美國與英國對失業者的補貼辦法。
不同於美國給予失業者救濟金,英國等國家的做法卻是補貼公司,讓公司不需要裁員。美國式的補貼是薪資端的補貼,而英國等歐洲國家是在生產端。
薪資端的補貼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就算受補貼者不用勞動就可以領到同等或更多的薪水,對他們自身來講還是會希望有工作,就像美國的甘迺迪參議員說的,「失去工作,失去對同胞的用處,就等於成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筆下的看不見的人。」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美國式的補貼是更為「才德至上」制的,他們認為補助就是讓人收入貼近,但完全不考慮身為一個「人」的需求。如果你對這兩者的差別還有些疑惑的話,非常建議去看看這本《成功的反思》,一定也會讓你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