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ー不管你信不信人性本善,我們都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本書我認為跟《人類大歷史》要合在一起看,即使它們在人性是利己或是利他完全是持相反態度,但某些地方還是有共識的。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兩本書都提出了相當的佐證資料,雖然《人慈》有後發優勢可以反駁前者的證據,但兩者在討論人類的歷史上無疑都下足了功夫。

在人性的本質上,《人慈》是人性本善派、而《人類大歷史》則是人性本惡派,就算有展現出善的一面,也只是權衡利弊得失後,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而《人慈》一書認為,人是天生的利他派,即使沒有任何好處,仍會對他人的不幸感到難過,也會不求回報的對他人伸出援手。


這部分很難釐清,舉例來說幫助身邊的人,究竟是如《人慈》認為的,只是天性使然;或是依《人類大歷史》所說,是為了融入族群而不得不為之。爭辯這個也毫無意義,我認為兩者兼具,且無論如何,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

《人慈》一書很有趣的是,在於「智人」為何能在遠古時期不同的人種裡脫穎而出,有了新的解釋,不是因為智人特別強壯,甚至也不是因為大腦特別發達,而是因為他們特別友善。

沒錯,就是特別友善,為此書裡還取了個新名詞ー幼犬人。書裡認為智人就是因為有眼白可以讓人知道視線方向、眉毛展露了情緒、臉紅代表了在乎。因為把情緒不加掩飾的顯露出來,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進而產生合作的可能。

這也是書裡抱持人性本善觀點的理由,因為不善,根本活不下來。

抱持人性本惡論的人,可以很容易舉出多例子來反駁書裡的論點,例如史丹佛大學地下室的囚犯實驗、羅伯斯山洞的童軍試驗、復活島的衰亡或納粹的集中營、毒氣室等。

這些例子在書裡也都一一反駁了,但這裡礙於篇幅無法條列,這裡只提一點,我們會對這些故事如此深信不疑,會不會只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就被灌輸了這些觀念,歷史書永遠不會寫太平盛世的過程,而是著重在戰爭的經過;即使到了現代,新聞餵給你的還是極少數反常的殘酷暴力或欺詐事件。

就像如果藥學上有「安慰劑效應」,只要你認為藥有療效,可能真的會覺得好多了。我們會不會也中了「反安慰劑效應」?

書裡舉了眾多例子、論證來說明,他認為人性本善不是空穴來風。人在僅佔少數時間的戰爭之外,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利他共善的,我們對同類有強大的同理心,對看見別人受苦的不適遠超過自己無回報的幫助因而減損利益的不快,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互相幫忙才能讓整個社會壯大的。

你可能會問,即使是少數,那又要如何解釋戰爭?那可以數百萬人的傷亡,難道也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

首先,書裡提到在過去的傳統戰爭中人們也展現出了人性本善的一面,一戰時步兵的開槍率極低,可能只有15~25%的士兵真的開過槍,顯示大多數人對殺害同類是有抗拒的。

第二,也是同理心的問題,我們的同理心只作用在與自己相近的人,而對「敵人」就沒這種待遇了,加上戰時的認知作戰,很容易把對方想成非人族類。

最後,即使像納粹的種族清洗政策,有理由相信執行者是相信,這麼做對種族甚至全人類來說,這是讓「我們」更好而不得不的作為,換句話說,他們的認知可能有誤,但他們自認是為了「善」而戰的。

不管你是支持人性本善,或是相信人性本惡,不可否認我們都處在一個大部分新聞媒體、身邊的人都傾向相信人性本惡,一定要有利害趨避才會為善,因此我們也無從驗證一個大家都相信人性本善的社會是怎麼樣。

一個大家都相信人性本惡,相互猜忌懷疑的社會,跟一個大家相信人信本善,有著信任與互助的社會,你會喜歡哪一種?

我很肯定大部分人選的是後者,那麼,也許就從這本書開始,即使只是安慰劑效應,我們也有機會讓社會變得更好。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