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傳奇看鬼怪,也是在看人心──《傳說裡的心理學》

 傳說跟心理學有關嗎?你是不是覺得出乎意料,甚至還有點嗤之以鼻呢?


我還沒接觸這套「傳說裡的心理學」時,想的跟你一樣。

有些傳說故事我大約知道人們為什麼會傳誦,例如晚上不要吹口哨是怕吵到人;紅衣小女孩跟水鬼是告誡孩子不要自己跑去危險地方。但總有些傳說我真的不知道它們要表達什麼。

對!我說的就是國文課本那些。以前看這些傳說故事,看完總覺得有點無厘頭,有些妖怪完全不知所云,不知道出來做什麼,也沒做到什麼就不見了。

因為本來就對心理學小有興趣,看到這套書竟然把傳說跟心理學結合,還一連出了三本大全套,忍不住就買回來一探究竟。

剛開始要讀這套書還真不容易,因為作者結合了榮格的心理學,我本是榮格門外漢,難以理解裡面的專有名詞,為此我還去買了本(不提也罷的)榮格入門書。雖然那本書寫得差強人意,但有了基礎知識後我發現,榮格的知識真的藉由作者的穿針引線,把傳說跟心理箝合得天衣無縫。驚呼之餘我也開始懷疑了,怎麼每個故事都能用榮格的心理學解釋?加上書中的前幾篇故事我真的很不熟,不禁在想,這會不會是先射箭再畫靶?

你應該可以理解我的懷疑,因為不太熟的故事,之前也沒聽過什麼傳說背後的心理學涵義,突然有本書可以用完美的理論串起這些故事。而且,還整整三本。直到我看到第二冊的〈南柯太守傳〉,就是高中課本也有讀過的那篇,我才確信作者的真材實料,也印證作者說的:傳說並不是某個古人的囈語。從此,所有懷疑都拋諸九霄,我完全沉浸在作者建造的傳說心理世界,等我終於回到現實,才發現三本書都已全數完讀了。

原來,傳說講的都是人探尋自我的過程,有些人老是名落孫山(這也是很多傳說的背景),接著有一連串的奇幻遭遇。其實是因為他對自我認同產生了懷疑,與潛意識發生了衝突,其實都是整合內在必經的過程。就像我在看榮格心理學書籍時,就看到榮格晚年著迷於煉金術,這讓熱愛《鋼之煉金術師》的我饒富興味,只是在該書沒有深入的解說。經由作者的解說,加上傳說故事的生動實例,才讓我更了解煉金術的奧義。原來,煉金術做的不只是表象的分解賤金屬,獲得賢者之石,進而得到黃金,至少,不是實體的黃金。

榮格的理論認為,這過程是人探究內心,不斷把意識與潛意識合而為一,在不斷的努力下,才能創造出完整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賢者之石,進而獲得心靈的富足。

但探究內心的煉金術跟鬼怪傳說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古人會用這類傳說來解釋探究內心的過程?

作者在《異婚與冥戀》有很精闢的解釋:「我們都嚮往完整,但卻不屑於那些存在於陰暗處的東西,例如螞蟻(南柯太守傳)、白蛇(白蛇傳)、青蛙(蛙神)」就是因為在追求「個體化」的過程,也就是意識與潛意識合而為一形成「自性」,人們免不了要面對那些不願或難以面對的,在心理學上稱作陰影,這些陰影在故事中幻化成鬼怪,不同的陰影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變成狐狸、厲鬼或是反派出現。

舉個書裡提到,不屬於鬼怪神話的故事,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雪公主》。書裡認為,壞皇后就是抗拒長大的永恆少女,而白雪就是新生的人格,其實這是部兩種人格整合的過程,也就是「個體化」的過程。

第三部《厲鬼與妖怪》又把書的層次提高了一個境界,我們聽過很多台灣民間故事,例如台灣四大奇案:《林投姐》、《陳守娘顯靈》、《呂祖廟燒金》、《周成過臺灣》──有沒有覺得奇怪,去除各地都有的故事,怎麼專屬於台灣的多是厲鬼?另外,以台灣相對中國的歷史長度而言,台灣的厲鬼也多得不成比例。

書中的解釋是,這是在台漢人集體心靈,尋求整合與認同的過程。

這麼一想就合理了,正是因為剛到台灣的漢人,尤其是本外省人的衝突不斷,對在台漢人來說隔著台灣海峽的中國對他們來說是回不去的故鄉,其實就是異鄉,而所在的台灣,卻又是如此格格不入,這其中的衝突稱不上溫柔,自然心中的陰影也就以厲鬼的面貌出現了。

這種顛覆我們認知,乍聽有點奇幻,但細想又毫無破綻的解釋,就充滿了這三本書的各類故事裡。看這套書不僅是看神話鬼怪,更是從故事中探索內心的過程,一併帶領你隨著傳說探索自己內心。

本文刊登於:
https://news.readmoo.com/2022/07/06/220706-legend/

後記:
榮格與深度心理學其實滿抽象的,一般人很難理解要怎麼與潛意識接觸,又要怎麼獲得賢者之石,因此對一般人來說,這是陌生又遙遠的事物。

其實我也沒想過會接觸榮格的心理學,非常感謝作者 愛智者書窩 開啟這個系列,讓我從有點興趣的傳說、故事入門,開啟了深度心理學的新世界,即使我的理解還很淺薄,但真的有刷新三觀的感覺。

最近才去補了前一個系列《故事裡的心理學》,比起這系列容易一些,非常推薦大家從《故事裡的心理學》入門,一起來感受榮格的魅力吧。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