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興4414的價值陷阱 論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如興公司(4414)爆出財務危機,股票直接打入全額交割,自爆出重訊後連兩天跌停,今天(7/27)成交量更是只有179張(掛賣五萬張)。
讓市場嗅到不尋常是在前一周的7/18,當天公布了新任董事長,市場才發現了原來2月公司就已沒有代表人,結果舞照跳會照開,年報季報也一樣公布了。
這爭議延燒了一周,如興終於在25日召開記者會要說明董事長更換的來龍去脈(但針對記者詢問之前開會為何沒提出則答不出來),但也同時批露了公司已經陷入了財務危機的問題。
如果對巴菲特投資法有一些了解的人,肯定知道他的「菸屁股投資法」,如他形容的,用40美分買1美元的鈔票,這也是他早期致富的竅門。
台灣很多紡織、傳產股,正好就符合了上述的「價值股」的定義,也就是內在價值高於帳面價值,於是很多人趨之若鶩。
我有一陣子也很著迷這種價值股,當時認為這種股價是進可攻退可守,因為雖然長年虧損,如果他們賣地配息的話,殖利率肯定很驚人;而且股價有淨值的保護,不至於跌得太深。
後來我也買進幾支,如興雖然在我的觀察清單,但很幸運最後沒選上這支股票,否則在價值投資越跌越買的原則下,現在應該是套了滿手吧。
現在拉出本淨比河流圖來看真是諷刺,隨著股價下跌,本淨比反而變得更低。代表股價下跌時,淨值(股東權益)也一直在下探。
這就是所謂的價值陷阱,如果這支股票下檔風險有限,為什麼其他人不買,尤其是只看一個簡單指標(例如本淨比)就下決定時更危險。
要知道,巴菲特早期也不是只看一個指標就決定,他會綜合評估各種數據,還會拜訪公司了解經營方針,甚至還會親自去驗證過真實性才會投資。
另一方面,以前「菸屁股投資法」能有用,很大原因也是緣於資訊落差,以前的人要取得資訊沒這麼容易,因此勤做功課、掌握資訊的人就有很大優勢。
即使你把財報都研究透澈,但也很難防範公司內部的問題,如同如興案高層都換掉半年了,大家也都開過幾次會了,結果現在新任董事長雙手一攤說我也不知道。
這次的新聞還有另一大看點,那就是政府的「國發基金」又踩雷了,沒錯我說了「又」,因為已經發生了很多次。
在《金融騙局》一書就提出監管單位的效用、甚至是道德風險的問題,至少我們再一次印證,政府的監管總是會落後一步,甚至自己的基金也無法倖免。
所以,靠自己的深入研究不可行(前提你還得有很多時間),靠政府的監管防範違法行為也很難期待,我們還能倚靠什麼?
我的答案是「分散」,分散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把無可規避的風險降低,或許(也未必)會降低一點點報酬,但可以避免大半的風險。
尤其是像這種,可能讓股票直接變壁紙的風險,更是你動輒30年的投資生涯,都不會想遇到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