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債不是無風險資產,你不可不認識的違約/貶值風險
許多人都說債券比股票安全,尤其是美國國債,被視為無風險資產投資,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並不是要吹毛求疵說,美國也會有機率倒台,所以美債絕不可以稱為無風險利率,我要說的倒不是這個。
在美國亡國這個極低機率的事件來說,我們是可以把它忽略不看。
在瑞.達利歐的書裡,把債券形容為定時炸彈:「時間還很充裕時,它能給你回報,但時間一到,它就會把你炸得粉身碎骨。」
原因就是在《大債危機》書裡不斷提到的,債務周期走到尾聲時,整個社會的債務量已經超出負荷,最終勢必走向違約/重整。
因此,債券的違約風險,並不會因為美國是全世界最強的國家,擁有世界儲備貨幣的優勢而消除。
就像火雞的一生一樣,對火雞來說,飼主把牠照顧得無微不至,冷了幫牠關門,餓了給牠東西,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感恩節前夕。
我們都沒經歷過世界強權的債券違約,對我們來說債券是如此安全,每次度過危機都是一種心理強化,因此我們越來越堅信債券是安全的。
但其實過往的世界強權,例如西班牙的哈布斯王朝、荷蘭、英國,都經歷過債務違約或政府引導貨幣貶值的狀況。
或許現在很難想像,但上述這些國家當時都是世界霸主的角色,影響力與現今美國可謂不相上下。
因此,即使是美國國債,也不是是「無風險資產」,一樣有可能有違約或貨幣貶值,購買力回收期過長的風險。
這不是說不能投資債券,股債配或是單純持有債券,在不同年齡、不同需求都是可以做的。
但我們不能直接忽略其背後的風險,反而是債券安全了越久,越要注意風險/報酬比。
「無風險」代表可以無腦操作,好像不知道要放哪的錢都可以丟進去,承受跟定存差不多的風險,卻有比定存高上不少的報酬。
但投資沒有無腦的,從報酬伴隨著風險來思考,你一定可以發現,這要不是低估了風險,不然就是高估了報酬。
風險的部份上面已經講了,顯然有不少人直接無視歷史上多次發生的違約/貶值風險。
至於報酬呢,在《變化中的世界秩序》提到,以購買力來看,購買美國國債你可能永遠拿不回購買力,當然定存也是一樣,但你何不把錢拿來購買可以擊敗通膨的資產呢?
市場總是在風險與報酬中做選擇,而且市場定價能力很強,因此你不會找到什麼高報酬又無風險的標的。很多風險只是你沒想到,真正負責定價的大戶早就為它們定好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