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定額不是不高明,只是需要時間證明
最近幾年很流行定期定額,相信很多人是在這兩年市況好開始定期定額的。
但執行了一段時間後,現在大跌以後你可能越想越不對勁:高檔的時間那麼久,下跌卻跌得這麼急,人家賠30%我也賠20%,定期定額是不是過譽了?
其實不是定期定額過譽了,是你還沒給它足夠的時間證明自己。
一般來說,只有指數或ETF才會建議定期定額,個股是一定不建議的,因為要有一定的分散,且內建汰弱留強的標的,才能讓你每個月「無腦」去買。
說是「無腦」,其實學問還真不小,如上面那段,其實選擇什麼標的就是一門學問。
當我們選擇了一個可以長期往上的標的後(例如指數),定期定額是讓你可以克服人性、又能把手上的所有的錢儘早投入的方式。
為什麼說是儘早投入呢?不是都分散了嗎?
因為你是把每個月能存下、要投資的錢,都用系統設定的方式固定投入,每個月到就扣掉,不會有拿了一堆現金在等低點的情況,雖然是分散投入,但就是一個有零錢就丟存錢筒的概念。
趁早投入可以讓你在期望值領先一步,既然都會長期上漲了,那早10天投入期望值一定比較高一點。
另外,如果你是每個月自己買入的,市場好時每個月都迫不及待買入日的到來,而現在市況差了,說不定在想方設法,能不買就不買。
但市場的報酬,在幾十年來間卻是由少數幾天貢獻的,如果在那幾天來之前,因為不敢買入扣著大筆現金,甚至把原本的部位賣出,那投資績效就會大打折扣。
根據富達投信的研究,從1993初至2017年底,投資S&P500總報酬是910%,但少掉最好的30天後,只剩1.07%
再說一次,這整整25年的時間,你最初投入的1萬元,可以變成91000元,但如果你總是在最差的30天不在市場,只會剩10100元。
25年共9000多天,你不能錯過30天,這0.3%的日子貢獻了絕大多數的報酬。
為什麼這些日子可以貢獻這麼多報酬,以複利計算每天都是超過7.5%的報酬(9^1/30),就是因為沒人想到這天會漲,甚至很多人是降了部位扣著現金在等反彈。
結果反彈等到了,卻少了一大半。
定期定額是為了儘早獲得市場的正期望值,也為了不錯過市場報酬最好的幾天。
如果你是這兩年才加入的,你或許覺得自己績效差強人意。那是因為定期定額的戰場還沒到,你現在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不要錯過市場報酬最好的那0.3%的日子。
如果你真的了解定期定額的意義,應該知道這不只是儲蓄,不是存了錢後再來找什麼時候適合買。定期定額本身就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投資行為,如果你開始定期定額時就同意以上的觀點,那現在就沒理由賣出或停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