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最忌好大喜功,別低估了十年的複利
比爾蓋茲說過:「大部分的人高估他們一年內能做的事,卻也低估了他們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先讓我們看看兩個故事吧
有一個人叫小明,小明有個不錯的工作,收入很高,他也跟大多數同事一樣,第一年薪水拿到先買了一台全新進口車犒賞自己,他也夢想有間自己的房子,經過各種考量後,預算訂在3000萬。
另一個人叫小治,他在一家普通的公司上班,年薪還沒破百,他認為車子是代步工具,因此開一台十年的中古車,他也想買房,考量自己經濟狀況後,預算訂在1000萬。
這兩個人你覺得誰會先達到目標呢?
當然小明如果錢賺得夠多,超級多,那買房當然不是問題,不過這種人畢竟是鳳毛麟角,一般人收入不錯的話,生活、買車大概不成問題,但3000萬的房子頭期款就要600萬,之後一個月房貸更是超過8萬,絕對不是收入不錯就可以達成的。
而小治年薪近百,一年存個50萬,四年就付得起頭期,一個月房貸3萬左右,雖然超出了我們建議的1/3薪資,不過捏一點還是可以達到的。
其實這兩個人來講,小明的條件還是比較好的,因為他只要標準降一點,買1500萬的房子,那他生活會比小治輕鬆很多,不過有時候就是這樣,人太喜歡跟別人比較,但目標太高有時候反而會拖累自己。
用一句成語來形容投資人最常犯的錯,也是投資最大的敵人,我想莫過於「好大喜功」了吧。
很多人嫌指數投資漲得太慢,覺得在本金小的時候應該要力拼翻倍,等到本金大一點才做比較保守的投資。
這個想法有什麼不對?本金100萬跟1000萬的5%就差了45萬啊,如果本金只有10萬,那增長5%還有什麼意思。
大部分的人高估他們一年內能做的事,卻也低估了他們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這句話就可以詮釋這個情況,不管你本金是10萬還是2000萬,想增長20%都是很困難的,而大部分人在本金只有10萬時,想的多半是翻倍,那就是標準高估了自己能做到的事。
你知道嗎?即使你本金只有10萬,如果你每個月努力存下1萬元,並選擇年化報酬率6%(經通膨調整)的投資,那你在10年後就有180萬的資金。
讓我們把年數拉到30年吧,照這樣執行,你30年後就能有1000萬以上的儲蓄,對一般有社會保險的人來說,這已經是足夠退休的金額了。
※參考文章:
你沒看錯,每個月存下1萬元,你就可以在65歲之前退休。
讓我們回想小明的例子,就算現在他負擔得起每月8萬的房貸,但未來呢,可以保證他一定找得到不輸現在收入的工作嗎?就算可以,他是不是就被房子綁住了,他從此沒有找輕鬆一點,但薪水較低工作的權利,就算身體出狀況了也得咬牙苦撐。
當然位置跟價錢也有很大的關係,在通勤時間與價錢上是有討論空間,畢竟通勤也是又累又浪費時間,但除此之外,是不是還有很多值得再重新考慮的點呢?
不管是人生或是投資,我們都應該儘量避免好大喜功的心態,做自己需要的就好,想要的你可以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