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教養》ー從「聽」出發,一招見效
身為父母的你,別說從沒被孩子搞到情緒失控,在罵了孩子一頓後,隨之而來的是更深的無力感,「到底要怎麼講他才聽得懂」、「到底要怎麼做才對」、「我會不會已經傷害了他」、「我只是想當個好爸爸/媽媽」。
更讓人氣結的是,你越推,孩子好像反而更往反方向走,你想把他們拉近,但發現距離越近,就越容易失控,有時是孩子失控,更多時候其實是你自己失控了。
這也是我們夫妻的大難題,所以看到《一句教養》線上課程推出時,我們就趁早購入了,也趁熱上完課,只能說這堂課真的是顛覆了我的觀點,親子教養會遇到的狀況各不相同,但核心概念其實大同小異,我們要做的就是挖掘出冰山底層的核心,核心發生通常只是小小差錯,但不斷放大後卻會變成大災難。
《一句教養》裡最重要的就是「聽核心」,用心傾聽、核對目標、用心欣賞,許多人在第一步就很難跨越了,而我覺得「聽」同時也是裡面最重要的。
在課程中 李儀婷 老師提到了他們家大女兒三三發生的實際案例,她最好的朋友突然就不跟他好了,甚至還處處針對她,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的人際關係裡到底能幫上什麼忙呢?
是不是完全沒有頭緒呢?其實我認為在這種狀況下父母還真的沒什麼可以做的,很多人卡在這檻過不去,想說我是大人耶,怎麼可以完全幫不上忙呢,硬擠也要擠出一個,通常就是跟孩子說「那就不要理他就好了啊」。
幫不上忙也沒關係,別幫倒忙就好
慘啊~說了比不說還慘,因為這句話看似灑脫,但不只幫不上忙,還進一步否定了孩子認為重要的事。
要知道孩子被朋友拋棄後,價值觀因為不被認同產生了強烈的動搖,這時父母的一句話等於是又補上一腳。
「陪而不教」是我學到的重要一課,其實不管孩子或大人,沒有喜歡別人湊過來指指點點,我們面對大人會儘量忍住自己好為人師的一面,直到對方開口,但沒人告訴我們對孩子也應該如此。
在課堂裡,儀婷老師只說了一句:「我不知道要怎麼幫助你,但我會陪著你」,其實孩子跟大人一樣,有時候他們訴苦並不是求救,他們其實知道要怎麼做,只是想要有人聽他說話,給他力量而已。
孩子都有理由,只是大人都當藉口
另一個重要觀點是「孩子犯錯都不是故意的」,不管孩子犯過幾次錯,如果你在心中貼上「故意」的標籤,那就很難撕得下來了,因此不斷告訴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聽聽他怎麼說,也就是聽核心的「聽」。
課程裡不斷提到大女兒三三的故事,大女兒三三視力已經不好了,因此儀婷老師最關心他的3C使用,在家裡不關網路、不管制平板的情況下,三三卻一而再的踩線,先是關起門來看3C看到2點,又是趁大家在玩桌遊時爽用平板,不只如此,還撒謊被拆穿。
一般家長遇到這種情況肯定直接禁止,要不就是關網路,不然就把手機平板收起來,但專家與我們的差別,就是專家知道怎麼「聽」。
儀婷老師先是客觀際述了事實,然後就專心聆聽孩子的說法,孩子總是會有這麼做的理由,只是大人老是只當成藉口。
說到底,孩子就是想要自由的權利,只是他們還沒體會到自由背後的責任,身為父母如果只是把權利剝奪掉,他們反而沒有機會學習責任。
別只是說教用3C不好、說謊不好,其實大人的冰山底層也正在動搖,除了被欺騙的背叛感外,更多的是擔憂,怕常看3C專注力不好、怕自己沒注意的時候3C正慢摧毀孩子的視力。
擔憂的背後是愛,但大人常常用憤怒表現
擔憂的出發點其實都是愛,好好的把你的擔憂跟孩子說,相信孩子並不是故意犯錯,他們只是不知道這件事會引發這麼多後果,只要能讓他們了解,並感受到愛,他們一定也會樂於配合,只要活用課程所教的「內線法」與「聽核心」,不管什麼狀況都能迎刃而解。
關於親子關係有句話很令我震撼:「父母在等孩子道謝,孩子在等父母道歉」,這是親子關係最可怕的狀況,可怕的是大家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要記住,親子關係的進進退退不能像是打拳擊,而是要像是共譜一首優雅的華爾滋一樣,有時你帶領孩子前進,偶爾,也要讓孩子引領你的舞步。
非常推薦你一同參與《一句教養》線上課程,或是購買同名書籍,保證值回票價,再不然也可以先參加儀婷老師的4000人line社群,讓我們一起從聽開始,與孩子站到同一邊吧!
2023/2更新
參加讀書會後的三個新啟發:
首先是華人的「孝」常常接著「順」,儒家其實只有推廣孝而沒有順,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華人常常是「移忠作孝」,把君臣的相處拿來親子相處使用。
這會產生什麼問題呢,父母與孩子的位置總是一高一低,為什麼有些父母收到孩子送的禮物,心裡明明高興卻還要碎念這樣浪費錢,因為一直以來的教育,包括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表現,明明只要”謝謝“兩個字就足夠,卻偏要以一種訓誡式的話語來表現。
就連大人有時候都很不習慣,更何況是小孩,所以這堂導讀帶給我的第一個啟發是,放掉身為父母的尊嚴,受傷就要喊痛,愛也要好好的跟孩子說。
再來,有時候孩子會因為他的感受不好而鬧彆扭,他可能覺得受到冷落,或許覺得你剛剛口氣不好,當他表現出來後,比較注重教養的父母通常會先耐住性子問原因。
不問還好,一問下去,他說你剛剛只照顧哥哥都不理我,你馬上說哪有,我吃飯的時候不是一直在照顧你嗎,只是弟弟剛剛說他手痛我去看他一下而已。
套句最近的名言:解決問題而不是解釋問題。孩子可能不太成熟,他的公平是建立在只對我好才叫公平,但他確實從剛剛的情境下感受到了被冷落,他的需求在情感面,但你的回應在理性面,你們很難解決問題。
我們常常陷入辯解自己有多愛孩子,在書裡就提供了很受用的一句教養:很抱歉讓你有我不愛你的感覺,但我想讓你知道我很愛你。
這句話勝過千萬句辯解,所以我的第二個啟發就是:孩子的感受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真的
最後,大人的愛很常是不達目的不罷休,最後反而惱羞成怒。
例如吃飯的議題上,一開始都是怕他餓著了,結果孩子明確表示他真的不餓,幾次以後父母就失去耐性了:你不吃飯等一下會肚子餓,所以你要先吃完飯才能下餐桌。
這是書裡的重點之一,孩子應該有做選擇的權利,但做了選擇就要承擔後果,如果他真的不餓,就應該讓他有不吃飯的權利,但同時也要把界線畫好,餐間不能再吃其他食物。
如果他中間肚子餓了,那就是次很好的教訓,承擔了後果下次做決定之前就會更謹慎;反之如果他完全沒有喊餓,也證明了他之前不餓的感受是真的。
最怕是以愛之名發洩被忽視之怨,自己的界線沒有劃好,久了孩子也會把界線畫到你這裡來,從此吃飯就是”你”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了。這讓我學到一個關於正確態度的啟發:我愛你,但我不會糾纏你。
其實教養的關鍵不在「修養」而在「界線」,即使是自己孩子,也不能把界線跨到孩子身上,更不能退到無底線。一個大腦就只能處理一個人的事,如果超載就會容易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