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全球化的浪潮看投資機會,為什麼我認為被制裁的中國更有機會?
全球化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們當然會說是好的,但說到制裁中國及俄羅斯,又覺得也是對的,這兩個國家加上伊朗,都是長期被制裁的國家,它們佔去全球約1/4的人口,一個問題是,當有些國家不斷被制裁,是不是會造成反全球化呢,那這些制裁到底是好是壞?
不可否認的,全球化在這二十年來造成經濟大幅提升,每個人都能以更低廉的價格買到商品,也就是消費力提升了,我記得小時候nike球鞋要兩三千,現在一千多也買得到了,中間通膨增加了多少,球鞋價格卻不升反降。
在《大威脅》一書,作者就認為現在世界經濟的一大危機是反全球化,當世界各國不管是因為疫情的關係,或是保護主義的盛行,許多國家不約而同的要收緊全球化,這可能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先進國家的勞工聲稱全球化奪走他們的工作,但大多數被「奪走」的工作其實是大家不願意做的,當這些工作移回先進國家後,雇主勢必得用更高的工資才能吸引人來做。
而在貧困國家呢,工作機會又進一步減少,工資可能會更降低,加上各項商品的價格也在上漲,生活只會更加困苦。
綜合這兩者的結果,在世界各國都會發現經濟沒什麼起色,但通膨不斷增加。沒錯,就是停滯性通膨。
在近百年前的美國大蕭條,其實背景也是在保護主義與反全球化下,因為西班牙大流感的流行,導致大家收緊國門,加上股災後自己生活也不好過,便看國外移民越來越不順眼。
有沒有很熟悉的場景,你覺得人們會以史為鏡嗎,或是重蹈覆轍呢?
我比較悲觀一點,我認為世界終究不是由少數人決定的,在民主的制度下,還是要符合民氣的政策才能推行下去。
因此當大家普遍覺得,全球化的制度被作為制裁的武器是合理的時候,先進國家制裁得大快人心,而落後國家悶了一肚子氣,反全球化就難以避免。
但如果反全球化發生時,誰最容易崛起呢?我認為反而就是中國。
因為先進國家會拿回一堆本來就沒人想做的工作,或許他們靠著強大的品牌優勢可以轉嫁給消費者,但總歸也不會比本來好,畢竟美國勞工比起中國或印度,肯定還是要貴上許多。
而中國呢,中國本身的城鄉差距就自帶全球化的特性,在先進城市沒人要做的工作,可以從農村引進大量的勞動力,因此中國可能反而是全球化影響最小的國家。
如果美國等先進國家的成本/售價提高了,而中國能維持或小幅提高,那競爭力就相對提升了不少。
因此,當大家認為中國遭受制裁,加上封城的經濟影響,紛紛看衰中國時,我反而會加入一些美股MCHI(MCSI中國ETF)的配置。
但不代表我看好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只是在跌深的情況下,加上以上這個思考結果,我認為現在是個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