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決、反全球化的浪潮已經開始,知己知彼才能快速切換,帶你看中國的挑戰與機會,MCHI讓你一檔打包帶走
現今社會的兩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的較量越來執白熱化,美國掌控了貨幣、科技、軍事上百年了,而中國是個後起之秀,近期又由於霸氣外露屢被制裁,加上習近平之前的清零又躺平,讓實體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此現階段來看大家都更看好美國能延續他的霸權。
但股市還是要看未來及風險溢酬,即使中國獲勝的機會不大,只要有合適的報酬就是投資人可以考慮的對象。
風險與報酬是一體兩面的,就是因為大家認為中國弱點太多,從疫情中逐漸覺醒的民權、龐大的農村人口、傾全國之力扶植產業目前卻有銀彈不足的跡象等等,中國股市才會落後於其他主要股市,也就代表潛在報酬更高(而風險也更高)。
在2023年2月撰文當下,以今天要介紹的MCHI為例,五年內下跌了超過24%,而台灣的加權指數上漲近40%、美國標普500上漲逾45%。
在這種時候,如果們要投資中國股市,一定要有相當的理由吧。
中國的機會
因為我們身在台灣而中國是敵人,因此我們接收到中國資訊通常比較負面,但中國其實在科技及經濟上,都無疑是世界第二強大的國家。
智庫的判斷
世界各國的智庫都判斷,在經濟方面中國超越美國是確定的,時間預估雖然有早晚,但都在2030年之前。
在瑞.達里歐的著作《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就提到,美國在各項評估指標裡都在不斷走弱,而中國是不斷崛起的國家,一旦中國的影響力超過美國後,情勢將會180度大翻轉。
從近期中國的制裁我們可以看出端倪,世界各國都注意到中國來自經濟的威脅,因此才想盡各種理由圍堵。
不管你要說是因為疫情、人權、俄烏戰爭,但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在30年前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美國並沒有制裁中國,反而繼續維持貿易最惠國的待遇,由此可見,要不要制裁主要還是強權們說了算。
美元武器化的後果
美元作為一個儲備貨幣,應該要是穩定可靠的,所以即使在政治上互相對立的國家,也願意使用來做為儲備。
但在最近幾次國際事件,美元不斷被用來制裁,例如俄羅斯被逐出SWIFT體系,前有伊朗殷鑑不遠,再加上許多經濟制裁,也需要以美元做為儲備貨幣才能有效,這些被制裁的國家肯定會思考有沒有更加適合、友善的儲備貨幣。
但隨著被制裁的國家越來越多,北韓、伊朗、俄羅斯、中國人口數量就超過了16億,加上一些本來就較親中,或是被中國貸款綁架的國家,這個集團勢力不容小覷。
一旦這些國家選擇脫離美元的控制,檯面上最適合的也只有人民幣了,那中國在儲備貨幣的地位就可以跳躍式的成長,對經濟的影響力也不可同日而語,而中國也已準備好數位人民幣因應這些需求。
反全球化的浪潮
很多人認為,反全球化的浪潮下,先進國家把工廠撤出中國,會造成中國工作機會大減,進而打擊經濟。
其實到底是好是壞還還難講,而西方國家選擇撤出中國的工廠,也並不是一種制裁手段,而是在本身利益與政治環境下所做的選擇。
全球化設廠是互惠行為
因為在低工資的地區設廠,不光是先進國給落後國的優惠待遇,如同移民勞工不只享受了更高的工資及社會福利,同時也帶來正向的經濟影響並減緩了老齡化的勞動力降低。先進國在低工資的地區設廠,低工資國家給予進出口或關稅優惠,東西賣回消費力最高的先進國家,對該國家購買力也有不小的提升,受惠程度不輸貧窮的國家。
不管是移民或設廠,其實都是一個互惠的選擇。你可以注意到,美國在推「友岸外包」或美國設廠時,多是講能帶給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懲罰中國。
其實各國要撤出國外工廠,最大的原因還是政治因素,說個歷史的故事吧。
以史為鏡
近一百年前美國大蕭條前,美國股市先是發生了股災,但在更之前,西班牙的大流感讓各國紛紛關緊了國門。
對疫情的恐懼,加上股災發生後大家生活都不好過,想起有些工作機會被移到國外去,有些人還移民到了國內工作,紛紛認為這些人/國家搶走了自己的工作,才讓自己及這個國家的人生活都不好過。
別懷疑,這是一百年前大蕭條前的時空背景,我講的不是現在。
於是各國紛紛興起了反全球化及保護主義的呼聲,有些人認為這也是導致後續大蕭條的主因。
如果反全球化難以避免
現在我們好像又走到了與歷史極為相似的交叉路口,而我認為全球化的趨緩甚至逆轉應該是難以避免,因為當大家普遍有這種想法,即使是最有遠見的政治人物都難以抵擋民意。
有些人認為中國失去工作機會會受害很深,如同上面所說,即使中國受害,其他國家也沒好過到哪去,頂多就是大家一起受害,然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先進國家要補上勞動力;貧窮國家要增加高技術的工作機會。
但在許多先進國家裡,製造業許多工作是本國人不願意從事的,要補上這塊勞動力,勢必得要提高工資,有可能得提高很多才有人願意從事。
但對中國來說,這反而是一個機會,因為他們有大量的農村人口,而且中國人開始不願意從事一些低技術的工作只是這幾年的事,我們最近才看到許多企業轉往越南、柬埔寨設廠,比起先進各國已經習慣只從事低勞力高技術工作幾十年來說,如果情勢有所變化,中國的彈性還是比較高的。
如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勞動力這塊無法有效率的補上,不管影響了成本或產能,對經濟來說都是一大衝擊,而中國雖然肯定也有衝擊,但只要衝擊較小,反而是增加競爭力。
另一項優勢
中國與美國的競爭點不一樣,中國在世界經濟屬於追趕者,而美國因為領先,所以握有許多優勢,美國當然有可能利用各種工具維持自己的優勢,但一旦情勢逆轉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會不斷提到,世界唯一不變,就是一直在改變,不久以前世界霸權是英國,更之前荷蘭、西班牙都有過王朝,但也紛紛被後起之秀打敗,因為領先者佔盡優勢之餘,其實也帶有一些包衭。
領先者的國民生活越過越舒適,薪水也越調越高,其實在國際競爭力也越來越弱,但靠著先前累積的科技、貨幣優勢才能維持優勢。
如果在反全球化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真的相對獲益,那中國會漸漸享有優勢,而美國的包衭會越來越重。
如同前面所說,中國超越美國在許多專家眼裡都是時間問題,當然,歷史上也有許多挑戰霸權失敗的案件,專家們的預測也失準好幾次。
不過投資是個期望值的遊戲,在2023年2月的當下,世界各國股市有明顯回檔,而中國股市還躺在地上的時候,我認為中國是個投資機會。
投資工具介紹
如果你想投資中國,身為台灣人你也可以選擇直接開戶,但如果你是想要指數化投資的朋友,中國比較少類似的ETF商品,還是得要從台美股下手。
台灣
但台股的中國ETF都有費用費太高的問題,每檔的費用率都大於1%,對長期投資而言是很大的傷害。
代碼 | ETF名稱 | 追蹤指數 | 總費用 |
00639 | 富邦深100 | 深証100指數 | 1.30% |
006205 | 富邦上証 | 上証180指數 | 1.27% |
00643 | 群益深証中小 | 深証中小板指數 | 1.35% |
00636 | 國泰中國A50 | 富時中國A50指數 | 1.53% |
00743 | 國泰中國A150 | 富時中國A150指數 | 2.12% |
00703 | 台新MSCI中國 | MSCI中國指數 | 2.11% |
0061 | 元大寶滬深 | 滬深300指數 | 0.40% |
006206 | 元大上證50 | 上證50指數 | 1.36% |
00739 | 元大MSCI A股 | MSCl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 | 1.01% |
00752 | 中信中國50 | MSCI China Free 50 ex A&B Shares Index | 1.56% |
006207 | FH滬深 | 中國滬深300指數 | 1.31% |
008201 | BP上證50 | 上證50指數 | 1% |
可以看到在一群1%的etf裡面,只有元大寶滬深(0061)有0.4%左右的優質費用率,甚至比等等我們要介紹的美股ETF都還低,因此這支標的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一查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支ETF是完全持有香港的「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2827.HK),而這支基金本身的管理費就已經超過1%,加上台灣這邊又收0.4%,總計近1.5%的費用率。
更不用說其他本來超過1%的ETF,不管有沒有其他費用都不該是我們考慮的對象。
金融商品真的要處處小心
美國
現在檯面上券商都有推出複委託買入免低消的的優惠(賣出則通常有低消),加上海外券商也很方便,買美股已經是很容易取得的投資工具了,而且費用也不比買台股高,因此我們不用受限於台灣股市,可以到美國來看看有什麼適合的投資標的ETF:
代碼 | ETF名稱 | 管理費 | 資金規模 (美元) | 持股數量 |
MCHI | iShares MSCI China ETF | 0.58% | 9.6 Billion | 632 |
FXI | 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 | 0.74% | 6.3 Billion | 51 |
KWEB | 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 | 0.69% | 7.7 Billion | 43 |
ASHR | 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 China A-Shares ETF | 0.65% | 2.66 Billion | 289 |
GXC | SPDR S&P China ETF | 0.59% | 1.38 Billion | 942 |
KBA | KraneShares Bosera MSCI China A Share ETF | 0.60% | 530 Million | 50 |
CNYA | iShares MSCI China A ETF | 0.60% | 335 Million | 502 |
美國的選擇就多很多了,我們可以從管理費、持股數量、資金規模來細部比較,最後會發現有三支是特別突出的,分別是MCHI、GXC、CNYA。
MCHI
優秀的費用率、不錯的規模加上600支以上分散的持股,在這之中管理費是最低、資金規、持股數量也都有一定水準。
不過MCHI有個小問題是,他的持股主要是在香港股市(佔比近8成),而在港上市的中國股票很多是科技類的,因此如果你看好中國的民生、內需,那你應該優先選擇下面介紹的CNYA,這支雖然持股很多,但並不完全代表中國全市場。
GXC
持股更多,而且更偏向中國全市場指數,但可惜的是規模比較小,與MCHI的差別,我認為就像美國的標普500指數ETF(SPY)或是全市場指數(VTI)那樣,理論上全市場會比較好,但標普500也足以代表市場報酬了。
CNYA
不同量級的資金規模,不俗的費用率及持股數量,因此CNYA與MCHI是兩支實力接近的對手,不過他們有選股上根本的不同。
如同前面所說,MCHI是持有港股為主,而在港股上市的都是科技股,民生股相對比較少,因此如果你想買中國民生相關的股票,例如電信、貴州茅台、礦業等等,你應該優先選擇CNYA,而如果你想著重在阿里巴巴這類的科技股,MCHI會是更好的選擇。
結語
這三支其實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以我的需求來看,我會增加一點MCHI的配置,採分批的方式慢慢投入,目的是增加一點配置,但不代表我看好中國會大獲全勝。
我認為投資的重點在配置,我絕對不會,也不建議ALL IN中國,只是在中概股低檔時,我相信市場除了理性的思考外,多少也帶有觀望的心態。加上上面文章裡那些想法,我會選擇在VT(VWRA)為主的配置裡,加入一點中國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