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轟炸》-「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二戰「轟炸機黑手黨」的理想為何無法實現
說到「轟炸」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呢?
一般人可能會想到轟炸機轟隆隆飛過去,然後咻咻咻扔下炸彈,最後可能造成一堆房子倒塌,很多人葬身火海之類。
總之,「轟炸」這個詞絕對不是什麼好東西,但你知道嗎,在二戰時有一群人,他們認為轟炸代表的是精準打擊,也就是最小傷亡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他們的理念是:如果轟炸機飛在防空砲的高度範圍外,然後精準命中敵人的後勤或作戰樞扭,快速讓敵人喪失作戰能力,進而選擇投降,這是最「人道」的作戰方式。
的確,如果二戰的代表詞是「轟炸」,一戰肯定是「壕溝」,轟炸雖然效率極高,但壕溝更令人絕望。
這個理念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的美國空軍指揮官海伍德.漢賽爾(Haywood Hansell),他負責統領B-29轟炸機群與日軍作戰。
但最終美國空軍的作法可能比較符合你對轟炸的想像,在1945 年 3 月 9 日的夜間,在東京投下了1,600公噸的燒夷彈,這堪稱人類史上最殘忍的武器,大範圍無差別攻擊,如柏油般的黏膠會巴在身體上面,伴隨猛烈的火勢,讓人痛不欲生而死。
兩個月後,美軍又在橫濱投下了超過2,500噸的燒夷彈,死亡人數以十萬計,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美軍如此大的轉變,為什麼轟炸會「失控」呢?
這本書的作者是葛拉威爾,就是著名一萬小時理論《異數》的作者,他的專長本來就在社會科學與行為心理,因此由他來解釋美軍轉變的原因再適合不過了。
相信你也猜得到,美軍肯定是換了指揮官了,但更大的問題是,為什麼要換?為什麼本來支持精準打擊,甚至花了大錢研發瞄準器(花費排行僅次於轟炸機與原子彈),最後卻選擇無差別轟炸呢?
書裡引用了聖經的的故事,撒旦誘惑耶穌:「你只要崇拜我,這些就都是你的了。」
接手的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接受了這個誘惑,你不能說他是惡人,他同樣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只是他比較務實一點。
因為要達成漢賽爾的「精準打擊」實在太困難了,你可以想像成在高速行駛的汽車上,把空罐子丟進50公尺外的垃圾桶。
以當時的技術而言,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漢賽爾的堅持,對上級來說正是不懂變通的表現,更別說為了達成精準打擊,在夜視設備還不發達的時候,只能選擇白天出擊,甚至低空飛行。
低空飛行,代表的是你會在敵軍的防空砲射程內,這無異於拿飛行員的生命去冒險,只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
而李梅的想法其實也是一樣:戰爭速戰速決才能減少損傷,只是他遷就了目前現有的技術,選擇了可以確實達成的策略。
這是一本關於道德兩難的故事,你可以堅持你的理想,但萬一你錯了呢,萬一這個決定讓戰爭又多持續了5年,你敢說這肯定是好事嗎?甚至最後導致你的國家輸掉戰爭,難道要用全人類的角度,站在道德制高點說自己對的嗎?
邀請大家一起來品味這本書,看見漢賽爾將軍的理想,也看看李梅將軍的掙扎,一起思考什麼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