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穿越思維的盲點,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別人總是抓不到你的重點?好的溝通需要翻轉大腦的《逆思維》 精心準備的簡報無法抓住人心怎麼辦? 投資理財總是買高賣低有解方嗎? 親子教養總是卡卡的? 讓《逆思維》帶你穿越思維的盲點,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今天要介紹的是去年最火紅的書之一ー《逆思維》,如果有關心過書店排行榜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啦,因為這本書去年推出以來,長期都在排行榜名列前矛。

而我實際看了以後,覺得真的是不負盛名啊,這也是我為什麼要特地做個影片來說書的原因,因為我原本習慣的文字,已經無法處理這本書豐富的內容了。

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改變,就是我驚訝的發現,很多事物在我們剛接觸時,衝上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往往是錯的,只是以前我們不知道錯在哪裡,以致於沒有發現,或是發現怪怪了以後,還是無法說服自己改變做法。

我自己整理了本書的三大章節,分別是

  • 心裡的獨裁者
  • 辯論不是為了擊倒對方
  • 沒有事物不具複雜性

我2022年看了一百多本書,而這本絕對是去年的神書,也是你思維升級必備的一本書,如果你還沒看過這本書,千萬別再錯過這集影片嘍。

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名字叫亞當格蘭特,他很厲害的是,他在不到30歲時就已經拿到終身職,在學院裡開的課也是堂堂爆滿,但他仍然規定自己每年要刪掉20%以上的課程,加入新課程,為什麼呢,原因就在《逆思維》裡。

《逆思維》英文是think again,意思是再想一次。再想一次聽起來沒什麼,但我們人在面對挑戰到自己信念的事物時,總是會抗拒改變。

在書裡把這種情況稱為「鈣化的思維」,類似我們骨頭間要有肌腱去做連結,而如果肌腱鈣化了,那你就會寸步難行,,甚至連好好休息都沒辦法,思維也是一樣,即使你有一些不可動搖的核心信念,也要有再想一次的彈性。

在開始前,我們先來舉個例子,你可能有過這種經驗,精心準備了一場小簡報,可能是為了跟上司報告狀況,或者是跟客戶介紹產品,為了這段簡報你用盡心思,把你想得到的論點都一一列舉比較,為的就是在方面前展現產品/自己最好的一面,甚至還把可能被問到的問題做了演練,這次出擊你勢在必得。

結果對方的反應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你發現他們總是搞錯重點,一直針對枝微末節的事追根究柢,即使你不斷提出論點來試圖聚焦,仍是徒勞無功,這場簡報沒有收到預期的成果,你覺得你的想法無法好好傳遞到對方身上。

接下來的影片,我會不斷舉這段簡報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跟人溝通總是如此困難

心裡的獨裁者

書中認為,人的溝通模式普遍分為三種,分別是
傳教士:保護並宣揚我們的理想
檢察官:列舉理由證明別人錯了,以贏得這個案子
政治人物:遊說爭取選民的認同

你發現了嗎,前面講到的簡報例子,其實就是這三種溝通方式的結合
首先,你用大量的論點,想說服對方你的東西就是最好的,這有沒有像傳教士找到你,滔滔不絕的說他們教有多好,仿佛你不信他是你的損失一樣,以我來講,就會興起一個念頭,真的有你講的這麼好嗎,都是優點都沒有缺點,想也知道不太合理。

而對方提出了質疑後,你轉成的政治人物模式,先別說那個了,來聽聽我這個論點吧,但有沒有想過,對方之所以提出來,代表這是他所在意的點,一再被忽略的感受肯定不太好,因此對方也會更想要抓出你論點的漏洞。

一遇到抵抗,我們很容易就轉到了檢察官模式:「不不不,這件事不是你想的這樣,這樣這樣才對。」
如果你一直把對方的質疑,像打網球一樣回擊回去,就是不斷在告訴對方,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而對方也更容易有防衛心態,不願意接受你的論點。

你可以發現,不管是傳教士、檢察官、或政治人物,其實都沒有在讓步的,也不會承認自己錯了,其實就含有心裡獨裁者的不同樣貌,

你有獨裁者,別人心裡也有個獨裁者,對方也同樣不會忍氣吞聲,這也就是溝通為什麼這麼難的原因。

在教養上面,我學到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孩子還小的時候,總是會喊著要公平,但大人不管如何想辦法達到公平,最後他們還是會吵架。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生一個小孩,你會成為父母;生兩個小孩,你就成為裁判
孩子心中住了一個獨裁者,他說的公平,其實就是只對我好,我的糖果比哥哥多,說好看20分鐘的電視,但要再給我多看20分鐘才叫公平。

大家都是小孩子慢慢長大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因為世俗的規範,心中的獨裁者勢力會越來越弱,最後跑去躲了起來。不過一旦有人挑戰了我們的信念時,就會跑出來,因為我”只是”要捍衛我的信念而已,相信這樣合情合理

不過這個獨裁者老是跑出來也不是辦法,常常溝通達不到效果也很傷腦筋,而我們可以怎麼改善呢?

書中認為,較好的模型要像科學家,科學家會提出假設,然後再用實驗或科學數據,來證明這個假設。
假設當然也可能是錯的,如果是科學家,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

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在找電燈的材料時,據說找了一千多種都找不到合適的材料,有人就問他啦,說你失敗了一千多次,還要再繼續試嗎?

結果呢,愛迪生說,我沒有覺得這是失敗啊,我只是找出了一千多種不能做電燈的材料而已

這個故事就完美詮釋了科學家的思維,當遇到與自己信念不同的人事物時,不妨用「我有了新發現」、取代「我錯了」。

很多人過不了這關,尤其是在各領域越有成就的人,可能放不下權威的心態,因此他們也更難以承認自己竟然會有出錯的時候,這在書裡,就稱之為「知識的詛咒」。

用一句話總結這個段落:

如果知識是力量
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
就是智慧,

我們都該改變心態,當信念被挑戰時,被挑戰的只是那個信念,而不是你這個人。

辯論不是為了擊倒對方

回到之前的簡報例子,當簡報對象不斷質疑你的論點時,大多數人都是直接啟動「戰或逃」機制,如果是面對長官可能就比傾向選擇逃,反之則會不惜一戰,也就是與之辯論。

但如果別人說一句你回一句,感覺就像在打網球,目的是為了擊敗對方,對方提出他認為的事實,你也用事實回擊回去,沒有人想要輸給對方。

自己才能說服自己

在書裡舉了個例子很有意思,頂尖籃球大學的球迷雖然很瘋狂,但往往球場還是有些許空位,出席率約是77%。

而學校呢想儘可能把空位填滿,便針對這些球迷們,發出E-MAIL,內容引述球員與教練表示,滿場的球迷能帶給他們多大的動力,進而加強主場優勢,想不到,出席率變成76%,完全沒有效果。

另外一種作法,E-MAIL只是問道「你打算出席嗎?」結果你知道嗎,出席率升到了86%。

心理學家發現,最可能說服你改變心意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他人,所以你如果沒辦法了解對方的想法,光靠邏輯或論述,只會讓你成為一個「邏輯惡霸」,可以讓人屈服,但很難讓人信服。

為什麼我們會需要辯論?

我的想法是,因為我們互相有想說服對方的點,但在這背後,你為什麼想說服對方,一定有你想達成的目的吧,這個目的才重點,說服反倒是其次。

在籃球賽的例子裡是為了增加球隊收入,而在前面的簡報例子裡,是因為你認為這個提案對雙方、對公司有利吧,

但我們總是只講事實,辯到後來,都陷入爭對錯,像是打事實網球,最後勝負分出來了,但目的,蛤,什麼目的?

比較好的方法,不像打網球,而要像一起跳一支舞一樣,如果你是帶舞的人,就要忍受對方有時候踏的舞步跟你不一樣,而且在對方前進時你勢必得要退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這支舞。

論點轟炸不是說服而是堵住對方的嘴

因為如果你把目標放在爭論上,還會帶來兩個後果

首先,為了提高可信度,不斷增加論點的數量,但單一論述的感覺像對話,多重論述的感覺像猛烈攻擊。

我們用生活常理想就會知道,如果有人把自己的產品說得像哆啦a夢的道具一樣好,你肯定會打個大問號,如果這東西真的又方便又耐用,價格還更便宜,你還有需要出來跑業務嗎?

因此把論點聚焦在對方最在意的點上,不要過度爭辯其他的論點,例如你的東西好是好,但確實比較貴,那就讓對方去衡量是不是值得。你讓他自己衡量是他的決定,但如果他覺得太貴,你就要用話術來說服他,最後他只是無話可說,但還是不會想買。

更慘的是,論點多了,就會降低你最有力的論點權重,而失敗呢,往往是出在最弱的那個論點。

這有點像木桶理論,當你有其中一塊木板特別低,最後你的水就會從那裡流掉而裝不滿。

所以說,你要先觀察對方最想要的東西,你才能提出你最有力的解決方案,如果你只想以量取勝,只是多了更多扣分機會。

另外,當對方提出了他的質疑,代表這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但你如果只是拿另一個點來反駁他,而不是幫他解解疑惑,那對方肯定不是滋味。

我們看一下,書裡整理了壞動機賓果表,如果別人跟你的對話中,帶有這些「壞動機」,你一定感覺得到對吧,而對方當然也是 一樣

簡單來說,裡面包含了控制、說教、貶抑、輕視等等,而這些,在你想要取得勝利時,都是會常常用到的手段,別贏了辯論,結果忘了目的。

重要的是:就算是魔鬼,也希望有人聽他講話。
從傾聽開始,你才能知道對方真正想要什麼,但我們面對重要任務時,常常都是忽略了傾聽,光顧著把自己武裝起來,反而讓對方感受到滿滿的威脅。

被忽略的複雜性

最後,我們來講講複雜性,

大腦其實是個懶惰的器官,它常常懶得處理大量的資訊,逼得我們常常用二分法來理解事情。

有些事情適合這樣子,像是在叢林裡看到蛇,最好的方式就是趕快跑,花時間去想這條蛇到底有沒有毒,就不太必要。

但有些重要事情,就需要找出每個選項的細微差距,像是買房子、投資股票等等,這大家都知道,但往往做了一下子就累了,最後還是用二分法比較簡單。

問題在於,二分法很危險

像是氣候變遷的議題,很多人現在還用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待,

他們就是採用了二分法,或許他的工作因為氣候變遷而變成夕陽產業,他當然會不喜歡,所以在他以為只有支持或反對選項時,兩害相權取其輕而選擇了反對。

但他不只有兩個選項,中間其實還有無限多的光譜,你可以說我支持針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但應該同時想辦法,保障因此而喪失工作的人。

一旦你在二分法的局面裡選邊站,不同的說法就不再能夠理性討論,因為所有的意見也分「這邊」與「那邊」,在社群盛行的現在更是嚴重。

不論你支持什麼怪談,你都能找到一群跟你一樣的人,在美國還有個「地平說協會」會員還一度高達三千個呢

要知道,所有的團結,其實都建立在排他的前提,這也是為什麼國際通用的語言推不起來的原因,一旦不排他了,團結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團體會越來越極化,成員也會越來越偏激,也更難發現二分法的盲點。

媒體的激化

另一個要負很大責任的就是媒體,媒體總是喜歡用聳動標題,又不願意盡查證義務,或是查證卻不到位。

像是咖啡到底是好還是壞,網路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報導,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好,所以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或許,英國研究是針對老人一天三杯咖啡,得出會減少壽命的結論,美國研究是針對胖子一天一杯咖啡,得出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所以是好的,但在媒體的報導裡,常常都只有「有益」、「有害」兩種,標準的二分法

關於媒體的問題,有另一本書《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也在這裡推薦給大家。

回到《逆思維》這本書,為什麼我們會對於資訊照單全收,為什麼我們不曾懷疑過,這些資訊也可能出錯呢。

教育的問題

作者認為啊,這跟我們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們總是習慣坐在台下聽老師講課,老師講的通常都是對的,因此我們也不會去質疑什麼。

但健康的學習,應該是遇到了問題設法去解決,我們從小就會提出問題來問大人,像是為什麼路上要有紅綠燈、為什麼要吃青菜、為什麼不能喝可樂,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很明顯,最後在學校的教育裡,這種本能被磨掉了:不用問為什麼,因為這是三年級的課;沒有什麼為什麼,你學就對了;你問題也太多了吧。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常常提出疑問,用好奇和興趣回應困惑,才是學習與認清事物的正確方式。

有機會改變教育嗎?

你可能會說,沒人教,那我怎麼會?

書裡提到一個例子,在愛達荷洲有個學生名叫奧斯丁,老師分配他去畫一幅符合科學正確性的蝴蝶草圖,也就是不只是看起來像蝴蝶,各種比例也要符合科學數據,但沒有給他正確的圖像或資訊參考,只是請他自己畫出來後,找他的同學來給建議。

第一張草圖長這樣,有人建議他應該修改一下翅膀的形狀,第二張也一樣,同學說這個身體的比例要調整一下,而奧斯丁就針對他同學的建議修正。

經過了四五次的修改,最後成果是這樣

雖然我不是昆蟲學家,但成果很不錯對吧,更驚人的事,這個故事的主角奧斯丁及他的同學,只是6歲的小學生。

也就是說,他的同學裡沒有昆蟲學家,也沒有繪畫專家,只憑各自對蝴蝶的印象討論而來,相信這個例子可以讓你重新思考,我們的學習真的只能靠老師教學嗎?

結語

為了保持進步的彈性,我們需要時時修正自己的思維,所以前面有介紹過,作者每年會刪掉20%的內容,就是為了注入知識的活水。

而我們人也是一樣,大腦就像一個倉庫,如果既有的信念都無法挑戰,更不可能被清空,最後你的大腦倉庫就會爆滿,當然不可能再放入新的東西。

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寫過「我的志願」,你覺得寫這個題目有什麼問題嗎?

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志願」是有終點的,我想當科學家,那當了科學家以後呢,我想拿諾貝爾獎,那拿完呢,就算你的志願是宇宙總司令,那當上總司令後,還是有你該做的事吧。

這種以為達到一個階段後,就可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錯覺,書裡稱之為「認同早閉」,就像關起了你大腦倉庫的門,反正我的目標都完成了,所以不用再放東西進來了。

很多人在某部分都有認同早閉的問題,小至一個議題,大至生涯規劃,但現在你肯定知道

這世界上沒有真理,也沒有進步的終點,唯有讓思維保持開放,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