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申論題,不是選擇題
那天在中班兒子的作業裡發現了一道難題,題型只是二選一,符合中班的程度,但選項可以說是長越大越難回答。
題目是這樣的:地震結束後應該做什麼,①跑到空曠的地方;②繼續做自己的事。
對小孩子來說他很容易就選了①,但身為爸爸很想告訴他,其實大家的做法都是②。
首先題目也沒說”大”地震,再者就算是大地震應該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奪門而出,最後都市裡跑出去也不算空曠,反而更危險吧。
大人很喜歡灌輸孩子「正確答案」,我記得我以前小時候質疑老師就會被臭罵一頓,具體內容已經忘記了,但如果一個國小生跟老師說「你又沒說是大地震,小地震當然是做自己的事啊」,肯定就是會被罵一頓的那種。(幼稚園可能未必)
這似乎讓我們在投資上也很容易有兩個狀況,第一是太追求正確答案,另一個是太過保守。
我們應該追求好的思考模式而不是正確答案,舉例來說如果這個題目是申論題,寫「如果是小地震的話我會繼續做自己的事,大地震才快跑」,這就是好的思考過程。
股市常常有「老師」會報明牌,還有很多人會付費去參加群組得到第一手的”正確答案”,這就有點像考試時用自己的20分去換取高手的答案,這個高手只要拉到5個人,隨便寫也一百分,你當然怎麼抄都沒用。
我們要學的是思考過程,你如果真的遇到厲害的老師,別只想跟他單,試著學習他的思考模式:選股邏輯、進出的依據是什麼,還有心態的調整等等。
你說,我身邊沒有這種股市高手怎麼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常講歷史的原因,歷史就是你最好的老師。
另一個狀況,父母師長常常為了保護孩子,提供的選項都很保守,例如地震來了要躲到桌子下、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手、外出一定要穿外套等等,但自己卻未必會這麼做。
久而久之,我們都習慣先採保守的做法,有些過了一段時間會發現有問題,例如全班只有你一個人躲到桌子下的時候。
很多人的投資歷程也是這樣:出了社會先求最穩定的定存,不去想其他投資,等到了年紀大一點,想買房甚至結婚生子,感受到經濟壓力後才開始學投資,同時也感嘆如果早十年開始該有多好。
另外一些則成為我們的盲點,如果沒人說還真不會發現,有些人從小認為存錢是美德,所以他在股市裡就很難忍受波動,因為當股市下跌時,也同時跌掉了他的美德。
有時候反而會物極必反,像是如果你很晚才開始意識到投資的重要,就可能急功近利,去做更高風險的投資方式,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其實前面已經有提到過,就是把人生或投資的題目都當申論題來回答,別追求正確答案而是追尋好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