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

「有錢人家的小孩,做什麼都比較會」

像我這樣奔四的年紀,成長史基本上就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歷史,小時候長輩都沒什麼錢,省吃儉用的,大概是國小左右時,爸爸工作很忙常常加班,而家裡的經濟也越來越好,許多以前不敢想的享受漸漸開始有了。

大概到我高中時,爸爸加班的時間變少了,但也沒再回到最一開始那樣,需要省吃儉用的情況,感覺整個台灣的人都變有錢了一點,這京是我對經濟起飛的感受。

再大一點出社會後,開始注意到一件事,像我住在鄉下,附近的長輩親戚朋友經濟狀況差不了太多,都是生活算過得去,退休後可以每天顧孫遊山玩水,但要常常出國或一些奢侈的花費還是不敢的,就是還過得去的狀況。

但如果是年輕時去台北,而且到現在還住在台北的親戚就不太一樣了,他們比較會生活,比較會出國玩。

以前大家都是一樣苦,但他們年輕時去台北打拼,好像真的有點不一樣。混得再差也已經在台北買房子了,而我們每個家庭也都有房子,只是賣了房子也買不起台北。

在台北的資源當然比較充沛,教育方面也是一樣,鄉下的親戚朋友有的高中都讀不畢業,但台北的親戚基本都是大學起跳。

看完 @畢 畢大這本《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後,我慢慢把這些事串起來,這給了我兩個啟發。

首先我不是自怨自艾,我知道因為有小時候家人的打拼,我們家才能不愁吃穿,我也才有辦法唸到碩士,許多鄰居的家庭狀況根本不允許他們唸太久的書,換句話說,因為我爸媽的打拼,我至少已經贏過了一些人了。

另外,每一代的條件變化不一樣,最後不可避免的會越差越多,我的那些堂兄弟姐妹,以後發展要比高中沒畢業的鄉下親戚差,機率太小了。

這就是畢大說的,前者是最美好的翻身時代,只要打拼都能有機會翻身;後者是殘酷面,你再怎麼翻,跟更上面的人還是會越離越遠。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不過是窮人安慰自己用的,你或許會看到一些比較有錢的中產階級家道中落,但更有錢的那群人,清一色都是變得更有錢而已。

他們的孩子可以創業失敗四、五次,再不濟還能接掌家業,但很多人只有一次機會。

認清這個事實很重要,書裡告訴你,家庭經濟狀況是場接力賽,因此我們不只是為自己,也要為下一代變得更好。

每個時代致富主流不太一樣,以前去了台北就可以致富,現在你身在台北,卻完全沒有「致富感」,其實大家都變有錢了,只是有些人更有錢而已,關鍵就在投資理財,那些變得「更有錢」的人,就是在「台灣錢淹腳目」時代後,還持續投資理財的人。

畢大這本書內容很豐富但絕不生硬,從債務、不動產、股市三大面向帶你切入資金控管及資產配置,裡面用一個個故事串起他的觀點。

我最喜歡書裡面提到一位讀者的故事,那位讀者爺爺奶奶都是殘疾人士,只能撿拾回收維生,而他的爸爸也沒搭上經濟起飛的列車,在鄉下買了一間小房子,這位讀者雖然還沒財富自由,但買了間台北的中午小屋,這才發現,爺爺的刻苦維生加上爸爸的努力勤奮,才造就了他翻身的基石,他或許這輩子還是買不起台北的新成屋,但他的孩子肯定是有機會的。

這幾年很流行「躺平」,但畢大想告訴你的是:
資本主義讓大家都為了賺錢而努力。認真打拚不一定會翻身,但是不斷往前走、往前衝,有一天,當你回過頭看,也已經離起點很遠了。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