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VB到瑞士信貸,金融股要怎麼避險

繼SVB銀行出事後,瑞士信貸也出事了,最新的年報披露,公司自承內控存在重大弱點,在前兩年的風險控管都沒有做好。(新聞)

瑞士信貸這個名詞已經多次出現,本來不認識的應該也會有點印象了,因為這家公司短時間已經爆到第三次雷了,在Archegos爆倉事件(維基)與格林希爾銀行破產事件(維基)中,瑞士信貸都是當主坦曝險在最前面。

從格林希爾銀行破產事件後,瑞士信貸的股價已經下跌了80%以上,從11塊下跌到3塊左右,年報出來後,大股東又說,如果瑞士銀行遇到危機,他們不會再注資,便引發了這次金融大逃殺,股價進一步下跌到1.7左右,也拖累了一大堆金融股。

瑞信最大的問題是”風控”,換句話說就是避險沒有做好,說到避險,滿手金融股的朋友今天一定不太好受,也會看到很多關於”避險”的建議,例如現在瑞信前景未明,先賣出避個險,等之後再買回來。

這個做法聽起來很合理又具操作性,但我建議千萬別這麼做。

所謂避險,應該是在事情發生前就做的一些措施,例如你坐船穿上救生衣,就是為了避險,但等到你掉到海裡才要找救生衣,不然浮木也行,這叫逃命。

你要判斷的不是情況有多糟,而是「跟現在相比」情況有多糟,現在瑞士央行已經說了,在需要時會提供流動性,之後情況會更糟嗎,就是目前的觀察重點。

《大威脅》作者魯比尼博士接受訪問時說,瑞信大到不能倒一定要救,但又大到救不了,換句話說,他覺得死定了。(新聞)

不過魯比尼博士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通常在提出質疑時是很考究的,但要想解決辦法就雙手一攤想不出來,所以他覺得死定了,不代表其他人覺得死定了,不過我們可以相信他說的「大到不能倒」,如果瑞信真的倒了,我們要非常注意。

說回台灣的投資人,應該比較少直接投資在瑞信的吧,大部分是投資台灣上市的公司像是兆豐、富邦之類的,或許他們有投資瑞信,但總之也來不及了,你該做的不是把股票賣掉的避險,而是應該檢討你的投資配置,是不是太偏重金融股或單一個股了。

存金融股是很多人的首選,因為大多金融股大到不能倒,但「大到不能倒」這五個字在這裡看到,跟前面從魯比尼博士口中說出來,感覺應該很不一樣。

這就是「大到不能倒」的一體兩面,全世界有很多這樣的銀行,他們通常會得到國家的保護,以免真的倒閉時引發一連串的災難,但另一方面,如果有一個國家發神經,或那家銀行真的大到救不了,那就會引發一連串的骨牌效應。

真正的避險,是你已經預判到”可能”會有這種危機出現,所以在規劃投資部位時,可以減少單一類別的股票,避免整個行業出現危機時你的投資部位出現大問題。

你該做的不是看到危險才把危險的部位賣掉,而是在危險發生前先”想到”可能的風險,大部分人投資期都還有20年甚至30年以上,你可以認為瑞信這次不會出大事,但很難相信這二三十年,幾百家銀行都不會出事,大家可以趁這段時間思考一下。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