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選擇學問多,買錯風險更大
好像很多人會把ETF跟投資指數劃上等號,其實這完全是兩回事,這篇文章會跟你說明什麼樣的ETF才能幫你分散風險,而有一些ETF反而是讓你暴露於風險之中。
先說為什麼很多人建議投資ETF吧,最大的原因當然是方便,你不用自己去找一大堆股票來買,只要買入一檔ETF就可以,而且比起基金來講,ETF可以在市場交易方便性又更高。
魔鬼藏在細節裡
但方便通常是用錢換來的,坐計程車比搭運方便,代價是你要多付出一些錢,ETF也不例外,別人幫你整理好一籃子的股票,當然也得收取一些佣金。
這個佣金分成三種:經理費、保管費、交易費用,其實對投資人來說前兩者差不多,所以我們會去注意總費用率,但我們一定要知道ETF的保管費用分成2種(前兩者),因為你會常常看到ETF的廣告刻意只用大大的字寫出其中一種,讓你以為這就是全部的費用,一查才知道另外一個費用高得嚇人。
另一個陷阱在交易費用,通常會寫成非管理費用,像00900的保管費與經理費用不高,但交易費用超過1%,也是高得嚇人,當然你可以想像,他們絕對會在廣告打出經理費與保管費的數額,但不會明講交易費用的高低。
什麼叫高得嚇人呢?投資的目的有兩個:資產增值與抗通膨,前者照歷史來看大約落在6~10%左右,而通膨每年會吃掉約2%,所以一般投資我們會用市場平均報酬來比較,有特殊目的的例如常常要變現的我們會希望至少貼近2%,不要讓通膨吃掉。
而台灣有些主題ETF本身的費用率就超過2%,銀行(投信)光收你這個就可以抗通膨了,收去的錢還可以拿去投資,對投資人來說費用是高得嚇人,對銀行來說真的是賺到流油。
買ETF的目的是低成本降低風險
另一個ETF的好處是消除風險,這是基於學術研究,如果你投資配置是廣泛分散在各行業,分散越多風險(波動)就越小,而報酬卻不會降低,在《漫步華爾街》裡就稱這是「免費的午餐」,大約分散到30檔以上降風險的效果就會逐漸降低,所以我們買ETF通常也會挑選30檔以上的,目的就是降低波動性。
不過這就是很多人誤解的地方了,因為前面有說,要「廣泛分散各行業」才有降風險的效果,這是因為每個行業會遇到不同的狀況,例如最近銀行業爆雷,股價就全部一起下去,但其他行業完全不會受影響,說不定過一陣子食安出問題,換食品業下去,之後可能輪到科技業、鋼鐵業、航運……
因為這些狀況很難一起發生,所以ETF才有降風險的效果,所以關鍵是廣泛分散這個詞。
這樣你就知道有,坊間一些金融ETF、AI科技ETF、電動車ETF等等,都沒有廣泛分散,買這類ETF就是在投資趨勢,但就以電動車來說好了,台灣電動車純度高的(指營收佔比關聯性)可能就那幾家,但如果只放個十家,大家會想自己買零股就好了啊,少說也要放個30家。
這麼一來的結果,就是濫竽充數,最後你付了經理費保管費,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如果你真的看好電動車,找出幾家純度高的公司,用零股自組ETF反而是更好的方式。
挑選ETF兩大重點
以ETF的優勢來說,我們需要的應該是費用低、廣泛分散的ETF,不然只是讓投信多賺而已,而主題式的ETF其實通常兩個優點都沒有,這也是最多人搞混的,因為這類ETF廣告最多,又常站在時事的熱點上。
相信現在再說指數型ETF,你一定可以很快明白它的好處了,指數型ETF通常費用率都低於0.5%,美國的VOO甚至才0.03%,而且廣泛分散在各行業,持股也都超過30檔(台50是50檔,而VOO高達500檔),真的是花點小錢買方便,這才是ETF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最好的地方。
在美國淘金熱時,淘金者幾家歡樂幾家愁,但賣鏟子的賺得笑呵呵,銀行就是賣鏟子的人,有良心一點的用服務賺取合理報酬,但沒良心一點的,明知道這個地方已經沒金子了,偏要推銷你買個幾打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