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穿了都是「界線」的問題
巴菲特有著名的「能力圈」理論,也就是只做能力圈內的事,其實跟界線是一樣意思。
在親子、人際關係上,我們應該管好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就不要管,中間的分界就是「界線」。
例如小孩不吃飯,是他餓還是你餓?他都沒喊餓了你管他吃不吃飯幹麻?當然身為父母擔心是必然的,如果長時間營養不良而生病,那他的事就變我們的事,中間是有介入的空間,不過在你確定這件事會影響到你之前,最好讓他們自己決定。
有時候身邊的人也會跟我討論理財,但我總是謹記人家沒問就不要給建議的原則,這是人際關係的界線。
說到這裡,你可能很好奇,那跟能力圈又有什麼關係呢?
界線說穿了就是「你管不了的事」。你覺得孩子不吃飯會餓,但他如果就是不餓,你在旁邊碎唸也不會讓他突然餓起來;你覺得朋友的理財觀有問題,但只要他自己沒意識到問題,你自以為是的指導也只是白費工夫(說不定你才是錯的呢)。
但不管是「界線」或「能力圈」,其實都不是碰不得的牢籠。
想像一下你在一個結冰的湖中央,目標是回到岸邊,周邊冰塊厚度不一,不曉得能不能撐住你的體重。
正常人會怎麼做,應該就是伸出一隻腳,先輕輕碰一某個方向的冰,再緩緩把體重加上去,等到那腳站穩了,再慢慢把另一隻腳抽起來吧,因為這樣可以保證最多只會濕掉一隻鞋子。
有些人比較魯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衝過去,全身掉下水的機率就很高,不過如果要比誰會第一個到岸邊,肯定是這種人。
不過我們也不用太過羨慕,至少我們到岸邊時衣服會是乾的。
我們的能力圈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擴大,直到到達我們的目標。
所以我們雖然知道孩子說不餓,但還是會勸他多少吃一點;跟朋友聊理財也會試著提出看法。重點是建議,而不要控制,尤其是你控制不了的事。
投資上更是如此,想像另一個情況,我們知道只要在湖中央等上一段時間,肯定會有人來救我們脫困,現在我們確定腳下的冰是安全的,其他地方不敢保證。
現在我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乖乖站著不動,另一個是照上面的方法試著走出去。
這兩個方法其實都沒有問題,你可能會白忙一場,發現周圍太過兇險,只好退回原點等待。
但如果你小心一點,你可能可以提早上岸,風險就是濕掉一隻鞋子。
你一定發現了,如果你定性足夠,留在原地是連鞋子都不用濕的。
但如果你還有點躁動,我會建議只用極少部分的投資,去測試自己的能力圈到哪,等你濕掉一隻鞋後,你可能會知道留在原地等待是更好的選擇,但說不定你會是那個(少數)可以提早上岸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