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最重要的觀念:在「合理」的風險下取得「需要」的報酬
在投資之前,記得先問問自己需要什麼,追求不需要的報酬等於是冒不必要的險。
當我們看到高額報酬時,常常會忘記注意風險在哪裡,但報酬永遠是伴隨風險的。我們就像金銀斧頭故事裡的鄰居一樣,急著想要獲得報酬,忘記把斧頭丟到河裡本身就是有風險的。
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從馬多夫龐式騙局到最近的命理師遭詐騙,其實都是因為貪圖高報酬而導致的,另一個例子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imB借貸平台詐騙案。
imB是p2p貸款公司,也就是由出資人借給貸款人的媒合平台,這其實是合法的行業,不合法的地方在他們交易是虛假的。
imb主要吸金模式是用類似次級房貸的方式,標榜因為這些房子或借款人信用不足,所以投資人在這裡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息,而因為最後還有不動產做抵押,所以8-10%的無風險固定收益就產生了。
最近就有台大財金系畢業的受害人出來拍片,她說確實領過幾次8-10%的利息,而平台順勢推出了高額保證11%的方案,他就投入了270萬進去,想不到連一次利息都沒領到。
其實「對方信用不足」本身就是一個大風險,為什麼借款人甘願給你10%以上的利息,為什麼一般人拿得到3%以下的房貸,而沒有正規銀行願意用5%甚至7%借錢給他呢?
以上面那個受害人的例子來說,27歲就有270萬的資產其實是相當不錯的,只要投入指數獲取8%的報酬,就算把通膨計入調整算6%就好,24年後這筆錢也會自動變成4倍也就是1,000萬。
用4%法則計算,光是這筆錢可以產生每年40萬,源源不絕被動收入,更別說之後的24年間增加的儲蓄。
我們常常陷入越多越好的迷思,反正報酬高一點,就可以早點退休,也可以過更好的生活,有什麼不好的。
話說回來,投資指數也是有風險的,真正趨近無風險的投資其實是定存,為什麼我們不選擇定存就好。
因為定存的利率太低,以一般人的收入,如果不是靠複利滾動,根本很難達到被動收入大於生活費的程度,所以我們得要承擔風險,這也是投資的本質:承擔風險獲取報酬。
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尤其投資指數的風險已經被時間消除掉一大半,這是C/P值最高的選擇,想要高一點的報酬,你要面對的是比投資指數高2倍以上的風險,卻不能換到2倍的報酬。
可能有些人年紀比較大、複利的時間比較短,那你該優先想的是增加儲蓄,因為你禁不起任一次的風險。你不需要增加報酬,因為那會讓你冒不必要的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