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目標不能透過不確定可以達成的手段來達成︱長期投資︱退休規劃
上禮拜講到了月存20%可以35年退休,還保有目前收入的概念,也講到要增加退休的收入的話,你可以透過「增加儲蓄率」與「增加儲蓄年限」來達成。
但你有沒有覺得奇怪,還有一個更顯而易見的方法怎麼沒講到——提高報酬率——其實是可以的,在《改變看錢心態,最快積累千萬資產的財務自由實踐版》也整理了完整的圖表。但問題是你要怎麼提高報酬率。

想像一下,你為自己訂下了每月存下20%及10%年化報酬率的目標,結果你五年來平均就只有8%左右。你已經花了5年證明你只能拿到平均報酬,但如果你想達成原訂目標,你之後的20年可能要繳出比10%更好的成績,這樣想起來是不是不太合邏輯。
問題是,五年後你可能早已忘記你一開始的規劃細節,你可能看了我的上一篇文後,覺得已經找到可以依循的方式了,也就是每月存20%,10%年化報酬,25年後就可以退休。關於文章其他的建議與這篇文章提出的盲點,早就已經不記得了,於是你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想辦法提高報酬率。
你的目標不能透過不確定可以達成的手段來達成
因為如果到了十年後發現報酬率不夠時,你已經損失了十年的時間;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看到第一年報酬率偏低,就急著要改變做法,說不定你的做法沒錯,只是今年就是運氣不好啊。
當你的目標自己都沒把握時,你就沒有評量的依據,最後就把一切歸咎於運氣:「這次是因為國際局勢拖累」、「選舉年本來變數就比較多」、「誰知道政府會推那垃圾法案」。
都歸給運氣後就輕鬆多了,賺錢是我厲害,輸錢是別人相害。離目標越遠,就要越努力增加報酬,即使「離目標越遠」同時代表了過去成績越差。
所以說,長期目標一定要是有把握達成的。所以我們才選擇指數投資,至少從歷史來看,長期都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不用花時間精力應付環境的變化,我們直接就融入這個環境。
當然,最近也有專家提出,未來的報酬可能不會像過去那麼好。但同樣的,市場的平均降低了,主動選股要達到你原本目標(例如10%)也會同步變得更難。
其實我們的退休規劃都不是像火箭發射,射出去就只能靜待它擊中目標。這更像是追蹤彈,要不斷地追蹤目標,修正自己的方向。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偏離了彈道,你可以藉由「增加儲蓄率」與「增加儲蓄年限」來修正彈道。而「提高報酬率」比較像是增加速度,方向錯了,跑再快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