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跑起來,你需要《超速學習》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大畢典上的結尾說道:「要跑起來,不要用走的!不論你是要去捕食,還是逃離變成獵物的命運。」
十年前AI還只是幻想,現在已經是個顯學。技能的有效期正在縮短,過往把一個技能練到最好的職人精神,可能已經不再適用現代社會。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而且是跑起來的學習。
在你的一生中,肯定經歷過許多半途而廢的學習,我們常常興致勃勃地想學習某個技能,但只要經過一段時間,這件事好像就不那麼有趣了。
因此我們最終會學會的技能,常常是被逼迫下的產物:在學校為了考試過關而學會了許多知識、出社會為了應付工作而學習、也有因為衝動繳了學費,為了不浪費掉而學習。
學習對我們來說就是「不得不」的選擇,通常都伴隨著痛苦。
但對這本《超速學習》的作者來說好像不是如此,作者史考特.楊曾在一年內修完MIT的四年資訊工程學分,而且通過所有期末考試;也在一年內學會中、韓、西、葡四國語言;在另一年內學會了專業素描肖像畫。
換句話說,如果你能複製這個進度,你在三年後就能同時擁有頂尖資訊工程專業、四國語言及美術技能。
有個說法是這樣,你不用在每個行業都達到頂尖,只要努力在三個領域達到前25%,結合起來就會變成百分之一。
光是想像頂尖資訊工程專業、四國語言及美術技能合在一起,就覺得肯定十分有搞頭。但世界上能有幾個人同時具有這三項專業,而作者三年就辦到了。
到底他是怎麼做到的,其實關鍵在我們要知道「如何學習」,《超速學習》不只教你怎麼學習的書,更讓你的學習「跑起來」。
書裡提供了9個幫助你超速學習的解方,我也看過不少關於學習的書,但書中有三個我認為是十分獨特且實用的建議,十分適合提供給大家。
首先是「後設學習」的重要性,記得我們開頭的例子嗎,我們會為了通過考試、勝任工作而學習,其實某部分就與後設學習的精神一致。
書裡建議,我們如果想學好一個技能,最好有個預想的應用場合。例如我想要到日本旅行時可以自由地使用日文,我需要的可能就是聽與說,也許再加一點讀,但寫就完全不需要。
現在學習工具很多,從書本、付費課、免費課程等等,可以說我們只要有想學習的念頭,經常可以在1小時內就找到學習工具。
但在一頭熱時做決定是很危險的,比方說你需要的是「聽」與「說」的技能,第一時間卻找到了教你如果讀寫的YT影片。
等你發現不對勁時,熱情常常已經消退大半了。所以書裡告訴你,在開始你的學習計畫前,最好先花10%的時間想想你要怎麼學習、重點要放在哪裡,並盡量不要選擇你第一個看到的學習工具。
再來是「直截了當」,你一定覺得很奇怪,作者為什麼可以在一年內修完四年的課程,而且還能通過考試。
其實這部分與他「學習專家」的身份有關,對他來說他不是真的要從事資訊業,目標只是要通過考試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以先看大量考古題,再針對需要理解的部分加強研究就好。
你可能覺得這樣有點作弊,但事實上我們學任何技能時,都不會用到所有的東西不是嗎?如同學日文的例子,我大可以看到教日文賞析的部分就直接跳過,完全不會影響到我日後的使用。
最後是「勇於實驗」,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因為當你的技能進步到一個程度時,能教你的人與能一起學習的人都會漸漸變少,你最終還是得靠自己實驗來進步。
另外,當你有更高階的應用時,對你基礎知識的提取與記憶會有幫助,實際應用(不管是否成功)的過程也讓你知道這項知識的用法為何。
更重要的是,如同愛迪生那句名言:「我不覺得我失敗了一千次,我只是找出一千種不能做燈泡的材料而已。」在學習裡最重要的不是知識有多少,而是哪些知識是有用的。
當你的腦中放了大量無用知識時,用起來當然就不會那麼得心應手。而「實驗」就是為了讓你像愛迪生一樣,找出不管用的知識,並加以排除掉。
書裡引用知名企業家的話:「在許多領域,一年的專注工作加上經常的關注就已足夠。」我們現在當然不是學習專家,不用學完這個又學那個,但我們只要學會一次,接下來就只要偶爾關注就能維持,在資訊時代下這真的不是難事。
你心裡一定有「如果會這個感覺很不錯」的想法出現過吧,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作罷,看完這篇心得你應該會發現,其實學習沒有你想的這麼難對吧。
給自己一個目標,如果你看完這本書,你會想學習什麼?以我而言我就是要學會日文的聽與說,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