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火》——以史為鏡,從政府第一人稱,看清金融海嘯時的決策與邏輯
人的一生一定會遇到幾個股災,很多人應該在covid-19股災時已經歷過,但十多年前的金融海嘯可就未必了。
2008金融海嘯對經濟的毀滅程度還是比其他股災規模更大,如果說covid-19股災主因為實體經濟受損,2000年網路泡沫主因是資金失去信心,那金融海嘯則是兩者兼具,而且嚴重程度完全不下於另外兩個。
我們常會在投資書上看到以金融海嘯為例,但如果講到政府單位,通常是抨擊居多。人們通常認為,金融海嘯不僅體現出了政府的管理出現問題,而且政府積極拯救這個大財團的作為,也讓經營層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訓。
這就是經濟學常說的「道德風險」,如果讓這些經營層相信,自己可以採取一些較激進,甚至違反政府規模範的作為來增加利潤,而且出了事政府還會出手相救,那對金融體系會是一大威脅。
所謂的「大到不能倒」是真的不能倒嗎?以金融海嘯為例,雷曼兄弟不就倒了嗎?為什麼後來的美國國際集團就不能倒嗎,中間決策的差距到底是什麼,多年美國政府彷彿啞巴吃黃蓮,即使解釋了,聲量也完全不成比例。
《救火》應該是第一本,從政府官員的角度來描寫當年那場危機的書,讓我們終於能一窺當年決策的背景。
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亨利.鮑爾森(Henry M. Paulson Jr.)擔任財政部長,提摩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則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其後繼任鮑爾森成為財政部長,這本書便是由他們三位合著。
對我們投資人來說,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我們得以檢視這些做法是否符合邏輯,在被罵了十多年後,下一次危機是否會同樣採取這些行動。
但先講當時美國政府,在危機中採取的中心思想,首要任務當然是不能讓金融崩潰,再來是讓投資人恢復信心,而是否能懲罰到做錯事的企業,已經是其次了。
書裡有個很生動的例子,鄰居總是在床上抽煙,勸了好幾次沒用,有一天真的引發火災了,你應該更希望消防員趕快撲滅火災,而不是冒著延燒到自己房子的風險,希望他房子燒個精光給他警惕吧。
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把火撲滅,讓一些引發火勢的雜木被清除掉是好事,但延燒為森林大火可就不得了了。
如果連鎖效應產生,政府單位能做的真的就是杯水車薪,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可控時儘早撲滅火勢。
在書裡我們會看到,三位作者在他們當時的位置,為了阻止更大的金融風暴所做的努力,一方面是要趕快滅火,另一方面則是要不斷向國會要求更大的權力。
他們需要的是火箭炮,但手中卻只有玩具水槍。而且這些措施都不討喜,因為民眾想看到這些萬惡的金融家一個個倒閉,所以要拿到需要的武器就更困難。
還好當時雖然正逢選舉,但在作者的遊說下,兩黨都放下成見,讓這場危機得以這種方式,而不是更具毀滅性的場景發生。
這本書原文在2019年出版,所以並未寫到covid-19時的觀察,不過從這本《救火》中了解政府決策的脈絡後,再看covid-19爆發時聯準會的作為就十分合理。
如果你年紀還不是很大,投資生涯可能都還會遇到5個股災之類的,這是一本從政府第一人稱視角出發的書,趁早了解政府會採取的手段,與背後的決策邏輯後,一定可以對往後的投資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