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台的技術》——技術靠的是鍛練,但這本書可以幫你少走許多冤枉路
一直以為自己是沒什麼機會上台的人,所以買了福哥的《上台的技術》也就放著沒看,結果這次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真是幫了大忙。
一開始準備演講也是手忙腳亂,想內容、做投影片,好不容易有個趨型可以鬆口氣了,拿起《上台的技術》來翻翻,才發現大多數都不合格。
以前我一直把投影片當成提詞工具,雖然不是逐字來唸,但就是寫上重點,讓自己在在看到這張投影片時,能馬上想起應該講些什麼。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知道簡報的字不能太多,因為字太多密密麻麻不利聽眾理解。但聽眾如果看了簡報就能理解,那還要你這個講者做什麼呢?
所以啊,簡報的用意是讓聽眾抱有期待、或是回顧重點整理,但最主要的焦點還是在講者身上,一個好的簡報不只要簡單明瞭,更不能喧賓奪主。
為了把聽眾的注意力拉在你身上,眼神接觸就不能少,而要達成這個目標,你的眼睛就不能離開聽眾。
沒錯,不能離開聽眾,不能回頭去看簡報,所以一個好的演講者一定要牢牢記住所有簡報順序。
這點在我聽福哥短講時見識過了,仔細一想,大多數的演講者也都有做到這件事。
以前學生時期簡報時,常常是看到簡報才「喔!這張簡報講的是……」好像在跟簡報對話似的。
好的講者則是好像在跟你對話,後面的簡報彷彿自己有生命,會跟著講者的話而變化。
所以簡報內容不但不是提詞,反而是要跟著你所說的適時補充:
你說的話讓人容易疑惑→附上圖表、相片佐證。
重點先備知識→打在簡報上確定大家都知道。
換章節提示→用大字提醒
無法用言語述說的→相片、影片等
這次我的簡報基本上就按照這樣來做,50張簡報包含動畫順序全部背下來,事實證明並沒有這麼難,而且效果真的好很多。
我承認這次演講的個人表現比較死板一點,因為對於舞台還太陌生,不太敢有太多的互動之類的,畢竟觀眾互動也是個變數,對我來說舞台變數已經夠多了。
但即使是這樣的情況下,我仍感覺到觀眾對我說的是很感興趣的,不只是因為我運用了《上台的技術》裡的投影片技巧編排內容,更是因為我不斷與聽眾眼神接觸,讓他們感覺到我正在跟他們講話,而不單單是場演講。
其實一場演講好不好,準備真的佔很大一部分,看這本書最讓我驚訝的是,我以為像福哥這種演說高手,上台講話就像喝水一樣簡單。
但從書裡我才知道,原來每場演講都要花費那麼多心力準備,只為了在台上有最好的表現。
說的也是,每場演講都是個人招牌的一部分,都不能夠等閒視之。從事前的編排、投影片製作、互動橋段的安排、上台前的場勘、上台後的時間與氣氛掌控等等,每個部分都是學問所在。
這本《上台的技術》用字深入淺出,裡面沒什麼專有名詞,不用擔心看不懂,如果你有演講或簡報需求,這本書加上充足的練習肯定可以幫你帶來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