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那些科學家不想告訴你的真相(或許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氣候變遷已經是現代不可忽視的議題了,所有人都知道地球暖化會為我們帶來嚴重的後果,也知道我們應該朝”淨零”的目標前進。
但你知道這個目標具體要怎麼達成嗎?大家都換電動車、發電改太陽能、上市公司都符合排碳目標,這樣可以嗎?
看了這本《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後,我才發現原來上面這些都不是重點。
別誤會,不是重點並不代表不做,只是大家在各自的角度努力,但你的車輛換不換電動車並不是太重要就是了。
其實人類社會能發展至今,與化石燃料脫不了關係。生產力在這兩百年來大躍進,也是因為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石油)。
因為這種燃料有重量輕、方便攜帶、能量高的特性,所以我們才能做出飛機、船也才能越做越大。
這些要改成電動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電池的重量與體積相對來講都還太大。
另外書裡也提到,水泥、鋼鐵、塑膠和氨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基石,但這四項佔世界排碳就達25%,目前還沒找到可以減碳,又可以大量生產的替代品。
飛機、輪船、柴油大貨車、重機械、農機、材料生產目前都無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化石燃料,而且用量非常大。但當專家們喊出2050、2030年要達到某些減碳目標時,卻很少看到針對這些方面有什麼具體作為。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地方,就是它用數據說話,或許當你了這「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你也會對那些「專家」們不以為然,所以在書中也不避諱的批評一些不切實際的說法。
舉個例來說,如果你知道飛機會排出大量的碳,你應該會覺得在2015年時,超過5萬人千里迢迢到了巴黎,參加氣候變遷會議是多可怕的事。
問題1:為什麼不用線上舉辦就好?
問題2:前五大排放國就佔80%的碳排,有什麼需要召集兩百多個國家一起開會?後面50個國家碳排相加起來還不到排碳大國的計算誤差呢。
問題3:當做成的協議不具強制力,而且即使大家自願遵守這些協議,到2050年碳排還是會增加50%,這麼做的意義在哪?
這三個問題你是不是也覺得值得思考呢?這些問題或許之前都有滑過你腦海,在你在新聞看到相關資訊時,或許有過這個念頭。
不過很少看到有人針對這些問題深入探究,我看完書裡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後,真的覺得自己有比較了解世界的真相一些。
這本書也絕不是只會唱衰,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房屋的溫度調節功能更好,例如玻璃更隔熱(三層玻璃內填充惰性氣體)、空調轉換效率,是不是就能減少冷/暖氣的使用,進而減少碳排放呢。
所以來個靈魂拷問,當世界各國每兩三年就氣候變遷會議,怎麼沒有想到把這些項目納入立法呢?這些與會代表又有多少人自己做到這些事呢?
我寧願往好一點的方向想:這些人只是還沒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或許慢慢他們會發現。
這本書提出的很多觀點都很值得一看,不過我得提醒一下,這種基於數據得出結論的書肯定會比較生硬,這不是一本好看的書,但肯定是值得一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