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暴者要在網路自首?辯解掩飾不了心虛
最近兩則新聞都是跟管教小孩有關,一個有12萬追蹤的小兒科醫師被爆出家暴,另一則是有爸爸因為女兒拿第五名,拿藤條打了44下。
小兒科醫師家暴已經一段時間,這幾天打得特別厲害,被已經離婚的孩子生母告發,於是自己發了一篇文章,文裡充滿了管教小孩的不容易,還自稱戴上了「黑色面具」,並把打耳光美化為「與痛覺連結」,踹倒美化為「把腳放在孩子背上推倒……為了降低高度避免受傷要求他們跪著」等等。
另一個爸爸則是與女兒約定好少一分打一下,因為女兒「只」拿第五名,所以要她拿著獎狀,用藤條連抽44下,還放上網並傳給老師,事件才因此曝光。
相信大家如果找出他們之前做的與後續的辯解,也會覺得相當不舒服,除了對家暴不認錯的厭惡外,好像還有什麼事情怪怪的。
家暴的事沒什麼爭議,關於教養的議題也很多人討論過了,我倒是想來聊聊這件怪怪的事。
我發現,這兩件事會在網路上延燒,其實都是因為加害人自己曝光的。先不說小兒科醫師美化的文字騙了許多網友幫他加油——他自己知道半夜叫小孩起來打50下耳光,與踹倒小孩都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這些顯而易見的家暴,為什麼他們會沾沾自喜地上傳到網路呢?
想了又想,只有一種解釋。
他們認為嚴格管教小孩的自己很迷人,很值得驕傲。換句話說,他們把自己在外界的形象放在孩子之上。
小兒科醫師的行為很明顯,為了維持他「育兒專家」、「親子網紅」的形象,明明親子關係已經出現裂縫了,卻急著只往自己臉上擦脂抹粉。
另一位爸爸把「管教」小孩的過程記錄下來,還po上網、傳給老師,也是為了表現出自己是個嚴格管教小孩的父親。為此他甚至要孩子拿著第5名獎狀入鏡,就是為了表現出他這個父親不以第5名為榮。
與其說他們「管教」小孩時載上了「黑色面具」,倒不如說他們長期戴著「金色面具」。
是他們的虛榮,建立在了孩子的表現上面,孩子成績好值得高興、孩子生活習慣良好也值得驕傲,但如果成為一個炫耀的方式,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這上面,久了就很難脫得下來。
因為當信心建立在小孩成績很好時,小孩成績考差了,信心也隨之動搖。
「孩子表現不好,不代表我不行,而是提醒我要更努力一點。」
我認為他們會暴走,就是為了不要讓自己信心崩潰。他們抓到一條救命索,於是不顧一切地往上爬。
為什麼小兒科醫師的文章會充斥著他多用心、他在「管教」小孩之前想了多少;另一個爸爸為什麼會上傳網路,都是為了維持這個人設。
「小孩表現不好是他們不夠努力,大家都看到了,我一直都很努力的。」
所以說穿了,他們無法接受在「我」這個「育兒專家」、「嚴格父親」的管教下,「你」怎麼會表現得這樣,金色面具快要脫落的時候,急著讓自己「表現更好」,希望面具不要掉下來。
用這雙家暴、髒污的手去扶那個寶貝的金色面具,當然最後就變黑色面具了。
其實只要把面具脫掉就好了,孩子的驕傲留給他們自己,父母的驕傲應該要建立在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