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千個禮拜》——那些真的重要的事,並不會佔滿你的人生,選擇你的選擇
查理蒙格說過:「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人生4千個禮拜》前一陣子很紅,但想看的書太多,一直沒有輪到這本。剛好這次, #歐陽Talk書秀 第5季的第一場,就是導讀這一本。
聽完這場讀書會,真的了解到這本書會走紅的原因,裡面有太多值得深省、當頭棒喝的想法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在這本書裡一個個被抓出來檢討。
在這本書裡我學到三個重要觀念的顛覆,讓我深信這本書絕對值得推薦給大家。
首先是書裡提到效率的觀念,當我們不斷專注於提升效率,到底為的是什麼?現在不是事情做完就可以休息的時代,永遠都有一長串的待辦清單等著你。
反過來想,會不會是因為你不斷要求自己要找事情做完,才會讓你的待辦清單如此地長呢?
以電子郵件舉例,當你執著於一定要把未讀信件處理完,也就是一般講的「有效率」時,正是讓對方知道「我有空,而且有意願處理你的事」,於是他的事變你的事。
反之,如果你專注於處理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時,那些或許不那麼重要,或根本不屬於你的事,或許就自己石沉大海。
真正重要的事自然會再找上你,要求自己「有效率」,最終就會讓你被雜事塞滿。
再來,說到塞滿,稍微了解「時間管理」的都聽過「要事第一」,通常會用把大中小石頭放進罐子來做比喻——如果你先放小石子,最後大石頭就放不進去,先放大石頭再讓小石頭去填滿縫隙才是正解。
順著這個思維想,這個觀點很符合邏輯,但這本書的作者一樣帶著你反過來想:笨蛋!問題在大石頭有多少。
如果你的大石頭剛好是可以放進罐子時,這個理論才會成立。但現實狀況是你永遠有大石頭要放,你的罐子永遠不夠大,有些石頭是在你罐子已經半滿時才冒出來,甚至有的石頭本身就不可能放進罐子裡。
所以「管理」時間是一個美化後的知識,你只能決定讓什麼事來佔有你時間的利用權。
但你的時間只有4,000個禮拜,所以你必須選擇性的忽視一些事情,雜事如此,大石頭也是一樣。如果有什麼是你真的想做的,那就別管什麼石頭,現在就開始做吧。
因為你應該活在當下而不是未來,這也是在這次讀書會最讓我震撼的觀點。
什麼叫活在當下?今日事今日畢嗎?還是享受今天呢?
書裡指的是賦予當下做的事意義,但這也是現代人最缺乏、最難注意的盲點。
微波爐在幾十年前是黑科技,人們為它的迅速而讚嘆,但現在人們往往無法等到微波爐自動跳停才開門,常常設定兩分鐘但一分半就打開,如果設定一分半,那就會在一分鐘時打開。
我們總是急著想看到成果,就像在教養小孩上面,往往是希望我們的照顧或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未來成為更好的人,取得更成功的人生。
但陪伴小孩不一定要成敗論英雄,如果是這樣,童年就只是成年生活的訓練場,這段童年將沒有任何內在價值。
找出你當下真正想做的事,然後專心去做,當然大多數人不會完全忽視這件事對未來的意義,但當你設定好目標後,你應該專注於這件事當下的意義,而不是只想到未來。
例如你想用個人品牌來創造收入,你在寫文章時就不能只想著賺錢;當你想好好照顧小孩時,也不要一直顧忌這對他的未來、往後的人生有什麼幫助,當下的陪伴就自帶意義。
如果你也覺得事情多到忙不過來,每天時間都不夠用、夢想太遙不可及,記得反過來想,時間是固定的,你應該選擇你的選擇。
每個人大約都活4,000個禮拜,很多書往往是教你怎麼把時間做最有效的利用,但這本《人生4千個禮拜》是幫你釐清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
那些真的很重要的事,並不會佔滿所有4,000個禮拜,所以你根本毋庸想怎麼「管理」這些事情或時間,如此一來,你才能好好享受這些重要的事帶給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