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晚點再說,先讓孩子控好他心中的馬
孩子上國小以後真的越來越難管教了,開始有自己的生活、新的崇拜對象,或許與幼稚園不同的課業壓力也有些影響。
以前幼兒園講了是會聽,只是常常沒聽到,專心在玩或看電視之類的,但如果把注意力拉回來後,通常會乖乖聽你說的,也會有相對應的改變,不一定是馬上改正,但至少會轉向拉回來一點。
國小後不一樣,聽是聽了,說不改就不改,甚至還會故意轉向另一邊。
最近在看《象與騎象人》,明明是一部講心理的經典書,但這個比喻卻很能用在親子教養。
我們都希望孩子像汽車一樣,指哪轉哪。但實際上孩子就是一隻馬,你可以拉韁繩操控,但他不一定會跟著你走。
小時候是迷你馬,不從還可以武力壓制(指硬拖過來),長越大越難控制,最後終會長成大象:你只能提醒他該往哪走,但他走不走你控制不了。
但我們常忽略的是,孩子自己也在騎著馬,即使他想聽話,騎著的馬也不一定會乖乖轉向。
這匹馬就是享樂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慾望,也是他過往的生活經驗,而騎士還沒學會怎麼控制馬,所以我們看到孩子「講不聽」時,或許只是控制不了這匹馬。
這有點像一部馬車,馬已經很不受控了,兒子在前面為了控制馬忙得焦頭爛額,爸爸還在後面碎念應該怎麼走、應該怎麼做才對。
對我來說,具象化這個場景很有幫助。
昨天我家哥哥把弟弟正在用的手寫板關掉,弟弟大哭起來,哥哥則跑到樓上去。
我了解狀況後請哥哥去道歉,他不發一語也不願意去道歉。
我想像他心中的好幾匹馬在奔騰,一匹是羞愧、一匹是憤怒、一匹叫不公平……或許還有其他的。
而他一個七歲騎士,拉著好幾隻正在暴動的馬,所以他不發一語,他需要專心穩定情緒。
當這個畫面出來,我自己的心情也穩定多了,所以我也讓他自己冷靜,這時弟弟心情平復上樓來準備洗澡,我也不追究到底有沒有道歉這件事。
因為不管有沒有道歉,經過這件事他控馬技術都會進步。
想像一下你去駕訓班學開車吧,要踩油門、煞車,還要看後照鏡轉方向盤,明明已經夠手忙腳亂了,如果教練還在旁邊碎唸,就連大人也會受不了。
「快壓到線了」、「前面平交道要停車再開」、「你剛剛換檔換得不順」
這些在開車初期會讓你手忙腳亂,但熟練了以後都是小事而已,我們也不會擔心自己在駕訓班忘了停平交道,而覺得自己以後都不會遵守交通規則。
或許我們對孩子也是一樣,老是擔心他這次不道歉,會養成日後不低頭的性格,因此不斷進逼,非要他開口道歉不可。
或許這樣反而讓他無法專心練習控馬,情緒不穩定,道歉也只是表面工夫。
相對的,控馬技術穩定後,再來跟他談規矩才是比較適當的。
每個孩子從小到大,穩定期與不穩定期都會交替出現,每時期大約半年。
有什麼事、什麼規矩就等穩定期再說吧,不穩定期就讓孩子專心控好他心中那匹馬,否則長成大象後就沒人管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