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就要在冷靜時,以外交關係為例

最近也太多人翻車了吧,雖然看到鳳梨翻車的事我也覺得很氣憤,也覺得保母與小孩很可憐,不過看了一下留言已經罵成一片,我就不繼續講這件事了。

我想聊的是,這事件中高大成法醫在當年事發第一時間就鐵口直斷,現在看起來根本神預言,不過從當時網路風向來看,根本沒幾個人相信。

這就叫專業,在一片罵聲中還能保持冷靜思考。

我們都不是專家,對一些事情也常是上了新聞才注意到,例如鳳梨事件才注意到私刑正義、但新聞出來時大家情緒都很高漲,哪有辦法冷靜思考。

所以我們要趁事情還沒發生時先想好,等真的發生了就不會被風向帶著走。

就像每次有邦交國跟我們斷交後,網路的風向都很詭譎,有些人說這都是中共打壓、有些人罵這些國家是勢利鬼、有些人說反正每年要付這麼多錢,這種朋友不交也罷。

網路平台有個特色,很多人會把不同人的意見,當成是相互矛盾的一群人,但講到邦交國時,常常是一個KOL就會包含上面這三個意見。

這三個意見就很矛盾啊,你是在意還是不在意呢,如果不在意,那中共所謂的打壓不是沒什麼效果嗎;反之如果在意,那去罵這些已經斷交的邦交國又有什麼意義呢?

再深問下去,邦交國可以為台灣帶來什麼幫助嗎?或許在某些會議上邦交國會幫我們說話,但有用嗎?連北韓邦交國都有五十幾個,你就那幾個就算全部站出來也沒用啊。

還不如美國這禮拜眾議院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當年聯合國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合法代表,但後來一直被中國用來阻止台灣進入世界組織,美國這個法案可以用來阻止這樣的曲解,相信會比50個邦交國有效。

美國最近有一連串圍堵中國、與台交好的動作,但在那之下,它跟中國還是有邦交,跟台灣還是沒邦交啊,所以邦交國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要在意邦交國的數量勒。

每次看到斷交新聞一出,很多人情緒就沸騰起來,其實沒這必要吧。

政府也很矛盾吧,花錢救邦交被罵、不花錢斷交也被罵,一方面擔心這些錢最後都打水漂(最後還是被斷交)、一方面又煩惱邦交國如果變成0怎麼辦。

其實我還真想不出邦交國變成零會有什麼後果,聽起來是很可悲,連一個朋友都沒有,但實際上好像什麼都沒有影響。

國際社會是很現實的,就像你要留下為數不多的邦交國,就得用錢來解決,我們身在抗中第一線,又能換到什麼,這才是外交需要的本事。

這些話在外交事件發生時就不可能拿來討論了,趁現在大家冷靜時,才可能想得清楚。

晚點我會在思辨充電站主持思辨充電站線上讀書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有關思考,由曾培祐老師導讀他的新書《思考馬達》,另一個則是《開箱台灣史》作者吳宜蓉老師來聊台灣的地緣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趕緊報名嘍。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