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只是指數投資?來看看這篇吧
昨天講到主被動投資不一定要選邊站,你可以兩個都要。不過以理性的觀點,我還是認為一般人應該以指數投資為主,所以我給的建議比例,是95%的核心指數投資加上5%的衛星持股。
什麼是指數投資
記住,指數投資就是指投資於追蹤(至少)某個國家大盤的ETF,只要有相當代表性就好,所以0050算(雖然只有前50大)、VOO(美國標普500,只有500大)、VTI(美國全市場)也算,最簡單的就是VT,直接包含了全世界的股市。
既然要有大盤代表性,這些ETF一定是按市值來投資的,所以像0056把從150名”選”出50支股票來投資,有這個”選”的動作,就不算是指數投資的範疇。
其他00878、00919、00929這些持股都是選出來的,當然也都不算啦,不代表這些不能投資,只是要說明不是買ETF就叫指數投資,而我認為理論上,指數投資長期績效會比上面這幾個智慧選股的標的好。
另外,搭配債券也算是指數投資,不過我是比較建議年輕人採用全股票,債券的事之後再找時間聊吧。
先一點點試水溫
我建議一開始採用95%的比例來做主被動搭配,95%的比例全部放在指數投資的部位,其他5%則是可以自由應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分兩個帳戶來比較。
不然的話要記帳會非常麻煩,因為你要記這筆錢什麼時候進來,哪時候買進賣出,績效如何等等,比開戶麻煩很多。
現在零股很方便,所以即使只有5%的資金,應該也有個幾萬元,足以讓你用零股的方式來分散投資了。(不足可以酌增比例)
雖然我認為,這5%的比例通常會輸給大盤,也就是最後會拖累你的績效,但除了績效以外,還有很多值得”投資”的地方。
指數投資的潤滑劑
例如你覺得指數投資太”被動”、你需要一些主動選股的談資、你想對市場保持參與、你想要一些成就感、為了生活拼一把等等,這些都可以是你投資5%衛星持股的好理由。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5%的資金就算正負20%,也就是總資金量體的1%,實在是激不起什麼熱情或衝勁。
不妨把自己想成資金經理人,因為你還沒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老闆只給你少少的錢,只要你能證明自己績效不俗,之後老闆會更器重你。
例如兩三年後,你真的表現不錯,別忘了投注下去的時間也要換算一下薪水(時間成本),你可以把比例調成10%,再兩三年後再增加5%。
別覺得這樣調太慢,千萬不要兩三年表現不錯,就直接把比例拉到30%。
畢竟兩三年對投資來講還算短期,一個多空循環都不一定走得完,你的策略可能只適用在牛市,說不定只是其中三個月大牛市就夠你吃三年。
而且對你的投資生涯來說,會經過好幾個兩三年,因此不用太急,而且隨著你累積資產多了,20%的資金可能就相當可觀。
以上都是建議
當然啦,這篇文章的數字都是我的建議,你可以依個人情況自由調整,例如你一開始想用10%、20%的主動投資開局,當然也是可以,你兩三年的成功就要直接調高10%也可以。
只是我這篇文章著重在,你相信指數投資的效益,只是需要一些潤滑劑的狀況,也許你不甘於只用指數投資,但又怕主動選股失敗了會影響你的退休規劃,這就是一個適合的方法。
別人講得再多,都不及自己走一次試試,事實上主動選股也不是妖魔,自己的心態才是。
很多人指數投資幾年,在一波大漲中就忍不住了,在COVID-19時就有一些朋友放棄本來的0050+0056流,四處追尋更會漲的股票。
我不相信在那時有人跟他們說,理論上怎麼做會更好,他們能聽得下去,實際上說不定他們誤打誤撞,本來要買的真的可以大賺一票,你的好心反而變成雞婆、擋人財路呢。
但自己經歷過一次COVID-19的股市,這次AI浪潮他就興趣缺缺了,心甘情願的接受才是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