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是不乖,可能是你沒標記他的好行為
你一定曾在一段長程路途中,對後座的吵鬧孩子大發脾氣,但你可能沒在一段安靜的旅程後,給予孩子嘉勉。
你可能會在手足吵得不可開交時,氣噗噗地問告訴他們這樣不對,但當他們相安無事一個下午時,你認為這只是日常。
你會在孩子不想吃飯時,硬逼他們把飯吃完,但可能不會在吃完飯時,告訴他們這次做得好。
怎麼會這樣,孩子做的好都是應該的,會得到關注的好像都是壞行為。
我對正向教養沒什麼概念,因為我之前覺得聽起來有點太理想化,但最近有一些感觸,原因是我去領養了一隻狗。
這隻狗才5個月大,還是可以訓練的時期,於是我最近也花了不少工夫在訓狗。
雖然現在只訓到可以隨行、叫喚會有反應,還不到可以說嘴的程度,不過從帶回來到現在短短兩個禮拜,進步確實是可視的,這也讓我對狗狗這套正向訓練術滿有信心的。
這套方法其實很簡單,考量到狗本來就有討人喜歡的欲望,所以只要不斷標註牠的好行為,對壞行為則無視即可。
例如訓練牽繩,就從讓他不抗拒被拉扯項圈開始,每拉一下就口頭+食物獎勵,之後牠便會心甘情願跟著你的方向。
其他大小便、坐下、握手基本上都一樣,只是需要時間累積而已,最後狗狗學到一連串好行為,包括在你旁邊安靜坐好,不要時不時撲到別人身上,每當牠跟你在一起時,心裡想的都是,我要怎麼樣做才能得到主人獎勵,先安靜坐好試試吧。
但訓狗不是今天的重點,重點是當現在主流的訓狗術都是用這套標記好行為,無視壞行為時,我們對小孩的教養,好像總是標記壞行為,無視好行為。
與正向訓狗術相反,這樣一來孩子在你身邊時,都會想著怎樣才不會被罵,上次太吵被罵了,但我又很想吵鬧,降低一點音量可以嗎;作業寫到一半就跑去玩被罵了,這次寫2/3可以嗎。
知道怎麼樣會被罵,但不一定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尤其每次罵到氣頭上,大人總是習慣為生氣找理由,例如:如果寫得完就算了,現在睡覺時間還剩這麼多作業!這肯定會讓孩子困惑啊,所以只要睡覺前寫得完就好嗎?
如果你在他們有好表現時給予獎勵,哪怕只是口頭嘉勉,都可以標記出這項好行為,以後他們的想法才知道,功課先寫完再去玩,不只會爸媽會開心,說不定還會得到獎勵呢。
你可能會說,人又不是狗,怎麼做才對,我都有跟他說啊。
說是說了,但實際上他做了,你好像也沒什麼反應對吧。既然標記好行為可以跨越語言隔閡,想必用在小孩身上一定更事半功倍吧。
我是相信孩子都有追求父母關注的特性,這跟狗狗其實沒什麼兩樣,如果總是壞事才能搏得你的注意,哪怕是被罵也比沒有好吧。言教不如身教,用身體力行來標記他的好行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