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族也能買美國公債,買法與風險報酬一次看
在美國公債殖利率不斷上升的時候,相信許多喜歡領息的投資人看得都心癢癢了吧。
但不斷有人說,美國公債要大資金,或專業投資人才能購買,因此許多小資族或銀髮族,可能都覺得這是看得到吃不到的東西。
畢竟殖利率高達4%以上,而且相對股票穩定許多的投資標的,對追求穩定的保守投資人該是完美標的了。
其實美債只要1,000美金就可以投資,一般散戶要買也絕對沒有問題,但債券畢竟對大家來說還有點陌生,這篇文章用入門的角度,幫你快速認識美國公債的原理、買法與風險。
美國公債是什麼?
美國國庫發行的債券,會有表定的殖利率,就像你去銀行借錢,銀行會跟你約定好利息算法,一般我們借錢會是機動計息(郵儲2年期加計多少%),而美債是固定計息,例如約定好每年給付3%的利息直到期末。
買了美債等於擁有這筆債券,美國政府就有義務要支付你利息跟本金,而你可以把這筆債權拿去賣給別人,這就是美債交易的原理。
但你100塊買的債券,可能過了兩年時空背景已經不同了,別人通常不會用100元跟你買,或許是98元、102元之類的,端看市場交易出來的價格,所以就造成了債券有兩種不同的利率。
票面利率與到期殖利率的差別
票面利率:美債在販售時就已經有固定的票面利率,代表每年你可以領取的利息,如果是3%,那美國政府就會每年在約定時間給你3%利息,一直到期末為止,而你借出去的本金(如100美金),也會在期末時一併返還。
但記得嗎?我們買債券時,可能不是用面額(100美金)購買,可能是98塊買的,但你一樣可以照面額拿回100美金,加上領息也是100元的3%而不是購買價的3%,所以就會有另一個殖利率可以參考。

以這檔十年期的美債為例,標題最後面的22/32是指2022年發售,2032年到期,前面的2.875%是指票面利率,而面額是100元,代表它每年會給你2.875美元/張的利息。
但現在的價格,已經是右邊紅字的88.78元了,你現在購買,仍然可以獲得2.875美元的利息,所以我們可以算出新的殖利率是2.875/88.78=3.24%,比表定的高了不少。
不過別忘了,期末你仍然可以領回100元,因為你用88.78元購買,也就是多領到11.22元的本金回來,這些也可以換算殖利率,這叫到期殖利率,因為計算公式很複雜,建議直接網路計算機即可。

只要記得概念:
如果你現在購買,期末你會拿到9.167(尚餘年期)*2.875+11.22=37.575的報酬。

算出來的年化報酬率為4.39%,這就是你買這支債券預期的年化收益,再比對一下上面那張圖:

這裡已經幫你算好殖利率了,因為算法可能略有不同,所以結果略有差異,不過大概就是這個報酬區間。
配息前買進不會比較有利
你可能會想,如果我在配息的前一天買進,是不是就會拿到該年的利息,等於多賺了一年呢?
債券的交易會計算”前手息“,你可以想像成你把汽車報廢時,監理站會把你繳的當年的牌照稅按比例退還給你,當前手持有債券近一年,賣出時雖然還沒領息,但一樣會按比例算給他,而費用會算在你的購買成本裡。
小結
這裡的重點是,你在網站可以看到「到期殖利率」、「參考殖利率」,應該不外乎就是這樣算出來的。
這些報酬是基於持有到期計算出來的,但就算你沒打算持有到到期,仍然可以做為你的報酬率計算基準,因為市場是很有效率的,這些複雜的計算,最終都會反映在股價上。
簡單來說,你可以直接把「到期殖利率」、「參考殖利率」直接當成你的預估報酬率。
長債與短債有什麼不同
債券最大的風險,就是發行商倒債,一般來講美國公債被賦予「無風險利率」的錨定角色,原因是美國是世界儲備貨幣,簡單來講就是大家都想要美金,而美國政府缺錢的時候,只要印個鈔(嚴格來講連印都不用),就可以支付他所需要的美元了,所以倒債的風險很低。(一般認為低到可以忽略)
說是這樣說,但一年內倒債的風險,肯定比30年內倒債風險低30倍以上,所以這也反應在票面利率上,長債的利率會比短債高,畢竟投資人要冒更高的風險,因此會要求更高的風險溢酬。
另外,長債的波動也會比短債更大,因為以美國的地位,一個事件要讓美國在1年內倒台,與10年、30年的機率相比肯定要低得多,因此短債會更類似於現金定存,長債則比較有投資的價值,這篇文章我主要會介紹長債,因為在現今因為美國升息,造成美債全面下跌的情況下,是我認為投資價值浮現的時候。
利率與美債的關係
為什麼美國升息會讓美債下跌,前面講到短債會更類似於定存,因為存款保險的原因,定存的風險肯定是比短期美債要低一點,所以短期美債應該會比定存利率高一點,才能吸引到投資人。那一年多前,美國還近乎零利率,當時短債的利率可能是0.1%,也就是100元美金買,到期給你100.1元。
問題來了,升息後利率高達4%以上,你要拿這張期滿可以拿到100.1元的債券去賣人,別人就不可能拿100元跟你買了,因為我現在去買新的債券,到期可以拿回104元以上,這時你這張舊債券,只好降價求售了。
要降到多少別人才會有興趣呢,我們先把期程簡化,假設到期日一樣,一張到期可以拿104元,另一張拿100.1元,前者賣100元,後者至少也得賣96.25元才賣得出去,因為前者報酬率4%,後者100.1/1.04=96.25。
因此我們知道,利率上升後,債券便會下跌,以符合現在的基準利率。長債也是相同,只是長債波動更大,但基本精神是絕不會低於基準利率,否則定存就有的利率,誰會願意多承擔美國倒債的風險。
這是這段時間內,美國不斷升息,債券就不斷下跌(也就是殖利率不斷上升)的原因。
投資美債的好處
如果你相信利率已經快要到頂了,那降息時美債殖利率就會同步下降,換來的是交易價格的上漲,因此有機會獲得資本利得。
我們從上面知道利率與債券價格是負相關,簡單的換算法是年期乘以利率調動的幅度,等於價格的漲跌。
舉例來說,利率調降1%,20年期的債券會上漲20%、30年期會漲30%,所以如果你能等到利率調降3%的那天,30年期的債券會上漲90%。
另一方面,以領息的角度來看,現在投資美債有把利息鎖住一段時間的好處,例如你現在買入30年美債,到期殖利率是4.5%,那你持有到到期就是會賺到這些錢,只要下面講到的風險沒發生,這筆錢就是穩穩的30年。
所以美債在資本利得與現金流的角度來看,都是一筆可以考慮的投資,不過仍然有些風險要考慮。
美債的風險
除了倒債外,美債另一個風險就藏在不倒債的秘方裡。
前面講過美國只要不斷「印鈔」就不會倒債,而因為美金需求>供給,所以多印一點鈔無妨,但如果美國遭遇重大危機時,印到其他國家都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對美金的需求降低時,美金就會迎來貶值。
美金貶值就會直接影響購買力,例如你持有美金債券100元 ,加上領息拿到140元回去,結果美金腰斬剩70%的價值,實際上你拿到的錢只有140*70%=98元,經過一段時間還倒虧2元。
因此要記住,美國政府再穩也不是不會倒台,美金再穩也可能貶值,這就是投資美債的風險。
美國公債怎麼買
如果你夠專業,可以去銀行買、找理專買、開海外券商買,但對一般小資族來說門檻還是有點高,所以這裡只著重在簡單的做法:ETF與複委託。
ETF
國內ETF
ETF名稱 | ETF代號 | 總費用率(%) |
元大美債20年 | 00679B | 0.22 |
國泰20年美債 | 00687B | 0.21 |
群益25年美債 | 00764B | 0.18 |
可以看得出來,國內的美債ETF管理費都不算高,是可以投資的標的,投資前查詢一下溢價就好了,除非是在熱度很高的時候去買,否則應該不會偏差太多。
美股ETF
ETF名稱 | ETF代號 | 總費用率(%) |
SHYiShares 1-3 年期美國公債 | SHY | 0.15 |
iShares 3-7 年期美國公債 ETF | IEI | 0.15 |
iShares 20 年期以上美國公債 | TLT | 0.15 |
美股ETF基本上這三支來選就好了,長中短都有,至於要選長還是選短,就看你的需求。
複委託
如果你去查一下上面ETF的配息會發現,每年的配息都是浮動的,那是因為ETF是各個年期都持有,例如20年以上的美債,就會持有到期年限21、22……29、30年期的美債,因此每檔債券到期時,他們就會換新的債券回來,殖利率也會不一樣,因此你在現在殖利率4.5%時買入,大概也不會拿到4.5%的利息。
這不代表你沒賺到4.5%的報酬,只是其他部分換成股價(淨值)上漲給你,等你賣出ETF時,就能收割這些報酬。
但很多銀髮族,或是只要穩定領息的投資人他們希望拿到的是固定不變的利息,這時直接買債券就是可以考慮的選擇了。
現在各大券商都推出小額直購債券的選擇了,對想拿到穩定配息,打造現金流的人來說是一個福音。不過其中也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重要的就是手續費的收取,第一次買的人可能會完全搞不懂收續費到底怎麼收,不同於買賣股票或ETF,在交易時就收取一筆費用作為手續費,複委託買海外債時,是在報價中收取。
在我使用的富邦官網QA這麼寫道:

仔細來算一下手續費到底是多少吧:


以這檔還有20年左右到期的債券來看,富邦的報價是89.94,我們按照ISIN CODE找到這檔債券的報價,發現價格是86.89,等於券商收取了3.05元的手續費,換算百分比為3.5%左右。
我們可以理解為投資這檔債券,被收取了約9.5個月的利息,下面再看一個例子。


這就是我們剛剛看到的債券,可以看到88.78的報價,在富邦要收92.17,換算起來約是3.8%,近一年的收益。
而這檔債券的到期日是9年後,中間又被收了等值一年的手續費,所以這樣一比起來實在不是太划算。
另外,在贖回(賣出)債券時又會再被收一筆,不過如果是持有到期,則不會收取這筆費用
建議
總的而言,如果你不在意穩定的現金流,只是想在債券低檔時佈局賺取報酬,ETF會是不錯的選擇,美股ETF一定是較優的選擇,但如果金額比較小,其實台股的ETF也算有競爭力。
而如果你就是想要穩定現金流,你可以直接購買債券,比較專業的投資法先不講,如果你用的是複委託,考量到券商收取的手續費,你應該買長年期一點的,例如還有20年、30年到期的債券,並持有到期會是較好的選擇。
另外,如果有遺產的考量,複委託也會是比較方便的選擇。.
總結
雖然講了許多債券的好處,但千萬記得債券不是送分題,首先美債還是有倒債風險,另外匯率風險也不可不慎,即使單就帳面的金額來看,還是要注意美債不是立於不敗之地。
別想說參考殖利率4.5%已經無敵了,你要比的是市場平均報酬,例如未來幾年股市繼續上漲,而美國遲遲沒有降低,那投資在股市可能是10%報酬,你還是只有4.5%,20年後影響會非常巨大。
以我而言我是比較積極型的投資人,以往是不做股債配的,也就是我原本是100%投入股市,但現在我會增加一點債券配置,但可能也是到20%、頂多30%為止,做為配置的一部分而不是投資主力。
但或許有許多人是只想固定領息,例如你發現你的某支定存股標的殖利率約5%,或許美債會是更好的選擇,可以以相對低得多的風險,買入20年甚至30年的配息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