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人生》—中年危機發生於大腦

不知道你的年紀多大,但如果落在三十幾到四十幾之間的,你一定要認識這本書。

《重啟人生》是本很有意思的書,在昨天歐陽立中 老師精采的導讀後我已經準備要購入這本書來好好閱讀,而昨天許多 #歐陽Talk書秀 的夥伴也引申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點。

這本書的主軸是探討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書裡提出第一個點是,我們人生因為大腦構造的關係,不可避免的會面臨能力下降的挫敗。

因為在35歲以前,人的「流體智力」會不斷提升,所以你會覺得每天都更進步了一些,流體智力你可以理解為運動員的反應與速度,在大腦裡快速思考、邏輯判斷的能力。

但35歲後,這流體智力會開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晶體智力」上升,可以理解為運動員的經驗。晶體智力可以上升至超過流體智力。

所以我們常常覺得力不從心,或是產生中年危機,是因為我們仰賴過去的經驗,靠著不斷上升的流體智力在解決問題,當流體智力不可避免的往下後,便會覺得自己不斷在退步。

書裡就舉了達爾文與巴哈兩個例子,達爾文在27歲提出天擇說後,接著不斷在提不出新學說的泥潭中掙扎,之後的日子用他的話來說:「覺得萬分疲憊」。

而巴哈也是在30歲左右達到事業高鋒,之後發現自己兒子才華洋溢,便轉為教學的角色,在晚年寫出重要的《賦格的藝術》。

其實我們的無力感是可以靠想法去扭轉的,首先你要先知道,流體智力在一定年紀後會開始下降,你不是唯一一個,大家都是這樣。也因此你得轉用晶體智力來工作與生活,如果念頭沒轉過來,你可能會深感自己不斷在退步。

昨天很多夥伴都提出很好的引申,有人說:

流體智力就像高粱酒,短暫強烈;晶體智力就像葡萄酒,餘韻無窮。

還有人說巴哈的例子就像球員與教練的狀況。

我想到運動場上一個千古難題,為什麼好球員不一定是好教練?為什麼平凡球員可以指導頂尖球員?現在我理解了,因為晶體智力可以超過流體智力,但不是每個人都會使用或鍛練前者。

另外理財達人 steve lin 也很快想到橡樹資本的霍華馬克斯也是慢慢退居幕後,與兒子(安德魯)共同經營公司,也是了解到位置轉變的典範。

我則想到了巴菲特最失敗也最成功的投資:買下波克夏海瑟威,當時他的年紀也是35歲左右。

我不禁腦補,巴菲特原是靠著流體智力在投資,當流體智力下滑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失誤。

但這個危機同時也是轉機,從此以後巴菲特的投資風格便有了轉變,我的理解是他更轉向以晶體智力來做投資,才讓他與波克夏雙雙取得巨大的成功。

另外與能力相對的是你的需求或期待,晶體智力的成長性雖然高,但仍有其上限。如果你的期待像是總冠軍的球隊,開始尋求二連霸、三連霸,那你最終免不了失望。

我們不會想聽到支持的球隊,在完成一次三連霸後說:「我覺得我們已經很滿足了,明年起我們要休身養息。」我們對支持球隊的期待,可能也反映在對自己的期待上。

夥伴裡又有人補充了一句名言:幸運的祕訣不是雄心壯志,而是降低期望。——查理.蒙格。

你不可能一直連霸下去,公司的職位也有限、更不會賺到無限多的錢,所以要維持快樂,唯一的方式就是降低期待。

這次的 #歐陽Talk書秀 帶我認識了一本好書,更讓我得到許多夥伴不同的觀點,現在這本書已經躺在我的電子書櫃裡,之後細讀後會再跟大家分享書裡的其他觀點。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