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各說各話,不如取平均吧
育兒與股票應該是最容易各說各話的學問了,政治當然也是各說各話,但不是學問。
講到帶小孩,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些學問,也容易會對別人的教育方式看不下去,因此常常是夫妻吵架的話題。
股票也一樣啊,每個人講起來都是自己的方式最厲害,就想問每個人都賺錢,到底是誰賠錢了。
因為這兩者都沒什麼客觀標準,你做得好不好,有時候運氣成分還比較大。
有些人會用兒子的成就當佐證,說他以前就是怎樣做,現在小孩有份好工作,這種頂多只會讓人閉嘴,心想那只是你運氣好而已。
股市還好一點,有市場報酬可以比較,如果你能長期打敗大盤,那應該是滿厲害的投資人,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一直叫人拿對帳單出來比嘛。
所以當別人在吹噓自己投資多有眼光時,我們頂多看他生活到底過得多好來判斷,如果他真的明顯靠投資富有許多,我們可能就得閉嘴。
然後心裡想,那也只是你運氣好而已。
大部分人知道,不用把時間浪費在談論政治上,因為各種傾向的人都能說出一番道理,要說服他改變是很困難的。
有時候是選擇的問題,你要把時間花費在沒有答案的事嗎?還是要做些對你生活更有幫助的事呢。
雖然育兒跟股票都沒有標準答案,但都會讓你的生活更好,一個小孩會讓你的生活更多采多姿,投資則可以讓你不受通膨侵蝕。
這兩件事是值得去做的,但爭論對錯就完全是浪費時間。
每個小孩都是不同個體,每支股票,甚至一支股票在不同時間點,狀況都會完全不同。
極端教育方法可能製造出頂尖人才,但也會有許多不堪負荷的問題小孩。
我對所謂”老師”報的明牌都沒興趣,因為當他報出來時,時間點早就不一樣了,這個方法能不能複製,我能不能從中學到什麼比較有興趣。
思考過程才是重點,你為什麼選這個方式,為什麼買進/賣出,才是該學習的地方。
所以我會付費訂閱產業分析的文章,但朋友在分享付費群組推的明牌時,我完全不會想跟單。
如果你真的要”抄作業”,那就應該挑可以複製的方式,而不是績效最好的方式。
記得塔雷伯說的:「在任何一個時點,最有錢的交易員往往是最爛的交易員。」
因為最有錢的交易員他們的做法只考慮到現在的情況,只要稍有不同,結果就會大相逕庭。
好的做法總是會有彈性,這也意味永遠到不了頂尖,但可以適用在大多數的情況。
記得,這不是對錯問題,而是你更傾向哪種作法:是高收益高風險,或是不錯的收益加上低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