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是常態,但卻不是問題主因——《誰製造了貧窮》
根據統計,每年入學台大的學生,在雲嘉、花東這些鄉下都只佔全部入學的不到1%,而雙北合計佔了50%,其他六都也有各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光是大安區一個區,就佔了全部入學約7%。
我們可以很輕易得出很合理的推論:教育資源豐沛的地方,教出來的學生比較容易上台大,換句話說,這是一個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
找出問題很容易,但要怎麼解決才是問題,如果我大膽提出一個建議,以後來自偏鄉地區的學生,入學考試一律加20%、六都不加分、大安區扣10%,其他縣市加10%。
這是一個很荒謬的方案,因為我們一看就知道有太多漏洞可以鑽,例如戶籍設在花東,人其實在大安區生活,又或者是在高三那年轉學去花東,這樣可說是魚與熊掌兼得。
如果這個政策執行下去,既得利益者完全不會受到影響,受到影響的會是六都或大安全那些資源沒那麼多的人,所以這個政策當然不可能納入討論,但有個政策跟它很像,卻已經行之有年。
低收入戶的補助何嘗不是如此,許多人只因為名下有地有房,所以就領不到補助,另一方面,卻有人開著賓士去領補助,因為他們知道要找專業代書申請,並配合前置作業(財產移轉也要費用,可能是真。低收入戶負擔不起的),結果他們取得”低收入戶”資格後,想的是怎麼維持這個資格,而不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擺脫這個階層。
當我們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想執行社會公平時,往往變成資源較多的人繼續掠奪其他資源少的人,這是我看完三民書局新書《誰製造了貧窮》一書後最大的感想。
這本書的作者是湯瑪斯.索威爾,也是《謬誤與真相》的作者,書裡用他一貫的洞察力,找出社會上各種矛盾現象,並狠狠地予以批判。
書名裡的「製造」用詞很強烈,從上面的例子或許你會理解到,是雙北人「製造」了大量上不了台大的偏鄉學生,因為他們佔去了大量的名額。
而這正是世界各國許多弱勢民族的想法,他們認為強勢民族搶走了他們的工作,這裡的強弱勢不是指人數,而是指競爭力。
例如美國會說墨西哥人搶走他們工作、與之相同的還有美國黑人相對於白人;印尼人/馬來人/菲律賓人相對於華人;阿根廷人相對於德國人等等。
但這本書並不是為所謂「弱勢民族」叫苦而已,其實書名隱含的意義是,是他們自己,製造了自己的貧窮。這不是本政治正確的書。
他們就像前面講到的低收入戶一樣,一開始是因為不夠優秀而變成低收入戶,但之後便想盡辦法要保住自己的”資格”。
美國黑人口口聲聲說他們的處境是因為被白人歧視、壓榨的歷史,導致他們無法擺脫弱勢民族,現在他們的「零元購」現象(即去商店搶劫),心裡想的也是為了反抗白人,而不是因為自己想搶劫。
奇怪的是,他們也同樣憎恨成功的黑人,仿彿這證明了黑人不是無法成功。在社區或學校、他們也同樣欺壓想努力上進的黑人學生。
對年紀較長的人來說,整個族群的失敗,正是他們得以聲稱自己不是特例的證明,因此他們想的不是讓族群、社區越來越好,而是帶著整個社區一起墮落。
最好的證明是,書裡提到,在20世紀上半葉,那個黑人飽受歧視的年代,你反而不會看到那麼多的暴力犯罪,黑人社區也一樣是井井有條,不像現在(底層社區)只能用一團混亂來形容。
這種情況下,到底什麼是正義,是用補助豢養這些墮落,讓社會看似公平,或是給予有限度的補助,以篩選掉那些自認生產力注定低人一等的人們呢?
其實一個族群、國家的成功與否,與先天條件有很大的關係,書裡也做了很詳細的分析,這裡沒辦法細說,但就像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一樣,我們不該歸罪於無法改變的事物上。
在這本書我們會看到許多民族是如何在先天的不良中奮鬥,但另外一些則是取得更失敗的結果,差別就在於心態。我想大家都同意,比起憤世嫉俗的人,找出自己不足並加以改善的人會更容易成功,但當問題升華到民族問題時,我們可能就會產生盲點。
海寧格說過:「不要隨便同情可憐他人,這是在弱化對方的力量。」《誰製造了貧窮》可以幫你找出這些盲點,或許,你也會發現自身的盲點。
讀墨購書由此去:https://moo.im/a/msDL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