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養,獎勵很重要

例如獎勵孩子讀課外書,一本5元。最近在獎勵兄弟兩個觀察對方的需求,每天任務是幫對方三個忙,隔天就可以玩一段時間的手機。雖然現在功課還不重,但未來我也不排斥考試考得好可以得到額外獎勵。

或許有人會覺得,如果把一些好事加上獎勵,那這種美德會不會就”變質”了。舉例來說,如果男孩們每天幫對方三個忙就可以得到玩手機的權利,那他們還會願意幫第四個忙嗎?

關於這種問題我也思考過,我認為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講,經過這樣思考後,我就覺得沒有理由不獎勵他們的好行為了。

最膚淺的評判就是投資報酬率了。

給孩子獎勵是絕對值得的,例如獎勵他們讀課外書,我現在是規定一天2本共10元,每個月也不過300元,就算他們就只為了錢而讀,一年也不過3650元,但增加的閱讀量絕對能陪他們一輩子。

所以,為了錢而讀不是壞事,很多父母不也每個月花上幾千元,給孩子上補習班、學才藝嗎?難道這不是希望花一些錢,讓孩子在功課上或是其他技能上更精進一點,那花點錢投資閱讀應該也是很合理吧。

美德其實不會變質,美德就是美德

舉例來說,我家男孩很少會去觀察別人的需求是什麼,他們每天的目的就是玩玩玩。我藉由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們去觀察,至少他們的生活裡多了工作。

當然如果本來就很關心他人的,或許你得鼓勵他們其他好行為,父母的工作是引導孩子補足他們比較缺乏的技能。

而這些技能他們一定會越做越熟練,最後會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時間花下去一定會有成果。

就像幫忙對方的任務,他們一開始會搶著幫對方丟垃圾,我會說明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觀察對方的需要,如果他可以自己做的不算幫忙,讓他們更專注在我想要他們學會的技能上。

當然一開始不要太死硬,獎勵他們努力嘗試,並把規則訂得更詳細一點,久而久之,不是興趣也會變成習慣,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為什麼不鼓勵有趣的事?

當我們在擔心給了獎勵後,小孩子就只會為了獎勵而做時,其實隱含了「這件事不有趣」的概念在。

但我認為你本來就不能獎勵他們不有趣的事,那叫「工作」,他們未來有幾十年都得做著不有趣的事,並從老闆領得獎勵,又被稱為「工資」。

其實這反而要改變父母的心態,我們本來不該推薦他們不有趣的事,我們推薦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件事情有趣,但他們還不知道,這樣的獎勵才有意義。

就以讀書來講,了解新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快樂的事,在考試取得好成績也應該會很有成就感,但每天作業都看不懂的小孩,考試也不會考得多好,你給他獎勵也沒用,因為即使是進步獎,也可能大部分都是靠運氣。

我們在獎勵之餘,也得幫他們排除掉讓這件事有趣的阻礙,例如作業不會寫,父母也有義務幫忙他們弄懂這些題目,而誘因就是獎勵:「你這次考試想取得獎勵嗎,爸爸幫你一起弄懂作業吧。」

常常考高分而獲得獎勵是有趣的,但題目一半看不懂,靠猜的得到進步獎卻是痛苦的。我們要鼓勵他們有趣的事而不是痛苦的事。

▌結論


「獎勵」是很好用的手段,因為孩子其實也想得到父母的認可 ,而實質的獎勵就是最直接的認可,有時你以為孩子是為了獎勵而做,但只要你在過程中表現出關心與陪伴,他們就會更有動力去做好這些事。

在教養的過程中,常常會擔心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好的,所以有些人獎勵了一段時間,就擔心這樣不好而中止,對孩子來說反而會造成困感。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人不喜歡社區小孩常在他家旁邊玩,但趕又趕不走,於是他先鼓勵社區小孩在這裡玩,每天給10元。但一段時間後卻變為5元、3元,最後不再給錢後,社區小孩也不想再來這裡玩了。

這就是獎勵產生反效果的例子,社區小孩一開始也是沒拿半毛錢來玩,但獎勵被剝奪後,反而產生厭惡感。

所以,只要你覺得你想鼓勵的是好行為,千萬不要半途而廢,獎勵不用多,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