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存在生活各處,但辨認需要智慧——《金融的智慧》

當我講到「金融」這個詞時,你會有什麼想法呢?

有些人可能立刻想到艱深困難,或許這個詞讓你想到在股票賠錢的經驗;也有人會想到華爾街那種紙醉金迷的世界,或許你急欲,或實際在投資上發財;有些人則會想到銀行、貸款等等的名詞。

這些想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金融」似乎離我們好遠,我們要透過金融的手段借出錢來,買了房子金融才與我有關;或是透過股市投資,金融才跟我搭上關係。否則金融就只是一些聰明、也許有些奸詐的人,在「他們」世界裡進行的遊戲而已。

金融比你想得更近

但《金融的智慧》要告訴你,其實金融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說的不是日常購物、繳房租什麼的,那還不能算是金融,金融卻存在你每個人生決策當中:要不要升學、買哪種車子、跟誰結婚,這些,都是金融。

看這本《金融的智慧》,不只讓你更了解生活中的大小決策,更讓你了解原來金融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也許下次看到個股、產業分析時,你會更能透過生活經驗去理解金融的運作。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在於,作者似乎對各個領域都有涉略,尤其在人文方面——一般認為離金融最遠的地方——作者一樣從你情我愛中,發現金融暗藏的身影。

生活中的槓桿

不是指借錢的那種槓桿,書中認為,「婚姻」與「育兒」都與槓桿行為沒有兩樣。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每個人不同的選擇,為什麼有人不願意步入婚姻,又或是不想生育孩子;反過來講,那些步入婚姻、生兒育女的人們,難道不知道自己的經濟壓力會增加、生活品質可能大受影響嗎?

從金融的角度來看,這就是每個人的「風險忍受度」不同,當講到生兒育女時,那些有好經驗的人總是會說,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覺。

換句話說,這可以帶給你一個超乎想像的世界,而代價是你要承受更高的風險。

報酬伴隨著風險,所以也有許多人在生育後感到後悔,當然在失敗的背後,有些人是因為財務狀況或技能水準不夠才導致失敗,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綜合知識技能與風險承受的投資——跟股票沒兩樣。

這是一種選擇,跟股票一樣

所以,如果生兒育女會為你帶來負擔,而你還算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時,是不是要開這個槓桿,冒這種風險就值得考慮再三了。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經濟比較不穩定的家庭,反而常常會生養許多子女。想像一下,生活糟也就這樣,但或許這樣的高槓桿真的給他們帶來美好的期待:例如兒女出人頭地,下半生衣食無憂。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從一開始的嗤之以鼻(婚生跟股票一樣?),到現在有點半信半疑了呢。

我得說你會半信半疑,是因為這裡只能用短短的篇幅來闡述書裡的論點,作者身為哈佛大學的商學院與法學院的教授,書中的邏輯與論述肯定可以讓你佩服他的洞察。

浪漫主義者要失望了

就算你是個浪漫主義者,不能接受神聖的愛情,被與金融畫上等號,那你可能要失望了,因為書裡到處都是這樣的例子,例如:

1、從《菲尼斯.芬恩》的紫蘭.愛芬罕評估追求者的方式,學習分散風險的智慧。
2、從教養的議題探討誰是股東與執行長的期待落差、代理人的問題。
3、從結婚看企業合併的效用與問題。
4、用人際關係來解釋債與槓桿。(生育子女只是其中之一)
5、用類似「媽媽與女友掉水裡先救誰」的難題來討論破產的道德議題。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我想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可以用理性的態度,來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大小事時,那對於冷冰冰的金融數字,要保持理性又有什麼難的呢。

金融以你意想不到的的方式躲在身邊,《金融的智慧》幫你找出它們的蛛絲馬跡。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