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成功,就要學會打破人性的幻想

上一篇講到在市場要怎麼學習,但鑑於這幾年少年股神輩出,其實肯定也有人一開始隨便亂買,買著買著就有心得,然後就成了股神了。

我們最喜歡這種故事了,國中時有些同學不喜歡唸書,總是會說他認識的某某人也是國中沒畢業,現在還是很有成就。

我們現在都知道「倖存者偏差」的概念,但國中時真的很多人覺得,這是指引他們快樂生活的明燈。既然國中不一定要畢業,那我不唸書就不等同於不上進了。

同理,許多人想要繞過那些麻煩、困難的學習過程,直接找尋所謂的「盤感」,他們可以每天浸淫在股市的技術線圖上,從這支看到那支,這樣又有誰能說他錯呢。

其實人生跟股市一樣,我們都不能保證認真唸書就會成功,認真工作、認真生活也不一定會成功,人生就是會有很多意外。

我們所有努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增加期望值。

國中畢業跟大學畢業的期望值肯定大不相同,我們從國中、高中到大學的努力,就是為了提升這段的期望值。

人生只有一次,但買股票可以很多次。

期望值終究是統計的名詞,你說我成功的機率再高,結果落到沒成功的那一邊,那我的人生還是失敗的,期望值對我來講沒有意義。

但股票就不一樣了,你一次可以買幾十檔、上百檔股票,在這種數量下,期望值基本上就代表結果。

長期來講,如果你的方法是有效的,你肯定可以在股市賺到錢,反過來講,如果你的方法是無效的,那你肯定會虧錢。

但時間一拉長,我們記憶就模糊了,常常只會記得賺錢的那幾次,尤其是翻倍再翻倍那支股票,還拿來說嘴了好幾次。

至於賠錢的,回想起來也沒幾次,而且我都有設停損,所以應該也虧不多,我那支翻倍的股票一次就賺回來了。

以人性的運作來講,結果很可能不是這樣。

我一直不反對大家去嘗試各種作法,不過重點中的重點,就是你要有紀錄。如果你做的是短期交易,證券app裡面就有「已實現損益」,可以拉出來看看,你可能會大吃一驚。

長期投資的基本上都會賺錢,但記得跟大盤比較,因為每次投入的時間不同,有些人會卡在到底要怎麼算自己的投報率這塊。

我的建議是以年為單位去比較就好,不用去管我哪些股票是7月買的、哪些又是10月買的,這會使你的報酬率降低一點,那你只要接受略低於大盤報酬的結果就好了。

舉例來說,今年大盤假設是10%,但因為我是分期投入,所以8%也可以接受。這種情況在你資產增加後就會收歛,不用太過糾結。

人性既懶惰又短視,總是挑選輕鬆簡單的方式,再把記憶給美化,我們應該有意識的提升期望值,並用紀錄來打破幻想。

三明治先生
三明治先生
文章: 830